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盐碱滩涂“袁”梦人

  稻浪翻滚,科技生辉。兴安盟大地上,一片片曾经贫瘠的盐碱地如今绿意绵延,丰收在望。兴安盟隆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依托顶尖育种技术与绿色革新,不仅让荒芜之地焕发生机,更铺就了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康庄大道。

  盐碱地变身“聚宝盆”

  清晨5点,当兴安盟的田野还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专家付佰科已经躬着腰,在一片葱郁的试验田里忙碌起来。直到正午的稻田蒸腾着滚滚热浪,付佰科的身影依然伫立。“杂交育种就像‘做媒’,得让最合适的男女方结合,才能生出抗病、抗倒、高产的‘好孩子’。”付佰科见到记者,兴奋地举起一株水稻笑着比喻。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滴在稻叶上,但他却浑然不觉。

专家顶着烈日在田间仔细观察水稻授粉情况

  在这片曾被视作“不毛之地”的盐碱地上,每一粒成功授粉的稻花,都可能孕育着下一个“盐碱稻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盐碱地是沉睡的资源库。”兴安盟隆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副总经理、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副站长王超凝视着试验田里茁壮的稻苗感慨道。该站依托袁隆平院士团队国际领先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针对东北寒地及盐碱逆境展开攻坚。“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育出既抗盐碱、抗寒旱,又优质高产的‘硬核’品种,让技术真正在兴安盟扎下根。”

  绿色模式织就共富纽带

  “如何带动农户放心种?”

  “他们只信泥地里长出来的真相。”

  试验田直接敞开大门,稻浪就是“活广告”。慕名而来的农户猫腰钻进稻丛,指尖搓开稻壳验米质,蹲身比量株高看密度。“假的秧苗骗不了人,收成更做不了假!”

农户们参观试验田

  站里的专家还当起了“田保姆”,和农户们绑在一条田埂上共担风雨,从浸种催芽到收割入仓,全程蹲守田间。哪个环节苗头不对,连夜把问题“快递”回实验室改良。这份实打实的诚意,终于让观望者变成订单户。盐碱地上沉甸甸的稻穗,叩开了千家万户的门。

  兴安盟隆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将实验室的良种播撒进广袤农田。“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公司不仅给好种子,还教技术、包销路,收入有保障!”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巴彦塔拉嘎查农民李朝鲁门说。公司还构建起从智慧农田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在严控品质的同时,通过示范田、农展会、电商平台多维发力,“袁梦水稻”品牌声名鹊起。

  一粒好稻谷,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支点。“家门口就能务工,顾家增收两不误!”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林淑英正和其他农户们一起在田间除杂,她的喜悦溢于言表。兴安盟隆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劳动岗位33个、务工1500余人次,带动5个村庄发展,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长期就业岗位3个,帮扶12人,人均增收超5000元。其“袁梦水稻”项目更荣获2024年第六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自治区选拔赛中“乡村振兴赛道”二等奖。

农户在试验田除杂

  “让盐碱地飘满稻香,让农民兄弟的腰包鼓起来,这是我们的‘袁梦’。”王超展望未来,言语铿锵,“我们将继续攥紧中国种子,端牢中国饭碗,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为现代农业书写更多绿色答卷。”

  从攻克育种难关到贯通产业链条,从唤醒闲置荒地到鼓起农民钱袋,兴安盟隆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以科技为犁、以稻米为媒,在祖国北疆的盐碱滩涂上,正奋力书写“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篇章。(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富饶)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