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全区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兴安盟一批优秀青年光荣上榜。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们扎根兴安大地、矢志担当作为的炽热情怀与坚定信念的褒奖。
他们深耕不同领域,却同怀一颗赤子之心: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凝聚成长力量;在专业岗位上精进技艺、守护生态与民生;在基层一线实干苦干、勇当发展先锋。他们的青春脉搏与家乡的发展进程同频共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与兴安建设大局。
他们以奉献诠释价值,以坚守彰显担当,以实干赋能进步,让青春之花在服务群众、助力兴安高质量发展的沃土上绚丽绽放。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先锋,是引领风尚、催人奋进的时代榜样。期待广大青年以先锋为镜,将理想深植于兴安热土,用奋斗之笔书写崭新篇章。让我们携手同行,汇聚磅礴青春力量,共同绘就美丽兴安更加壮丽的时代画卷。
马原野:用科研数据解码风云变幻

在兴安盟的青山绿水间,专业实用的气象服务正悄然融入四季流转。五月,阿尔山春寒料峭之时,马原野和团队的杜鹃花花期预报成为景区和游客热切关注的“花期指南”——“预计未来一周,杜鹃花绽放率可达七成”,为一年一度的杜鹃节送上“气象请柬”。秋风送爽时,科右中旗层林尽染,“五角枫最佳观赏期预计持续至10月20日左右”的提示,又为追寻北疆秋色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这些解码自然节律的信息,离不开一位青年气象人的执着耕耘。她用科研数据解码风云变幻,用科普创新架起连接公众与气象的桥梁,用履职担当为这片土地的生态发展注入“气象动能”。她就是兴安盟气象局防雷减灾办公室主任马原野。从数据分析到社区科普,从阿尔山的“天然氧吧”申报到草原上的精细化预报,这位90后青年以专业与热忱书写着新时代气象人的使命答卷。
科研为笔,绘就生态保护新图景
“气象数据里藏着生态的密码,解开它,就能为绿水青山装上‘安全阀’。”从事气象工作十年来,马原野始终扎根科研一线,让数据说话,为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在阿尔山市申报“中国天然氧吧”的关键时期,马原野一头扎进数据堆里。她和团队走进林海雪原,采集负氧离子浓度、气候舒适度等核心数据,推动构建“气候舒适度+生态负氧离子+文旅资源”三维体系。当她参与的《阿尔山天然氧吧申报报告》最终通过评审,看着“中国天然氧吧”的认证出现在阿尔山的大街小巷,她笑着说:“每一组数据都浸着露水的味道,值了!”
这样的“解码”时刻还有很多。在进行致敏性气传花粉研究时,马原野坐在电脑前实时监测数据,认真分析核对,建立预报模型,“如果能提前知道花粉浓度,过敏体质的人出门有了准头,城市绿化也能避开‘致敏陷阱’。”而在新能源项目工地上,她参与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像一张“气象导航图”,为风电、光伏项目选址提供精准指引,让绿色能源项目在兴安盟的土地上落地扎根。近年来,她共参与完成了13项盟市级和2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
创新为翼,让气象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我们不讲课,我们来闯关。”在“探索气象奥秘 守护生命安全”气象科普研学活动中,马原野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认识预警信号,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防灾知识。她深知,气象科普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守护生命的“必修课”。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学到了很多气象知识,认识了很多灾害预警图标。”科右前旗额尔格图小学学生张鑫宇感慨地说。
“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知道科普的种子已经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马原野说。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开展科普活动80余场,超万人次受益,让气象知识真正走进了校园、社区,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让科普更“接地气”,马原野及团队一手打造“兴安盟气象”新媒体矩阵。短视频中,她在学校里为同学们讲解沙尘暴预警;直播间里,她精准把握流程,关注网友动向。在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自2018年起,兴安盟气象相关平台账号多次荣获兴安盟十佳党务政务新媒体。
担当为尺,丈量履职为民的深度
“作为政协委员,我的提案必须直击关乎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让气象预警信息跑赢灾害。”马原野的履职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对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深刻剖析。她深知,及时、精准的气象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生命线,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覆盖广度往往决定着防御的成败。
面对气象部门在发布大规模预警信息时普遍面临的时效与成本难题,马原野精准建言,力推破局之道。她提出,应充分发挥基础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全覆盖优势,为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开辟专属“绿色通道”,确保关键预警信息能实现“秒级精准推送”,争分夺秒抢占避险先机。同时,鉴于预警信息的强公益属性,她积极呼吁建立长效成本分担机制,由政府、运营商等多方协商,切实保障预警信息畅通无阻、持续稳定地送达千家万户。
在她的多方奔走和积极协调下,兴安盟开始着手探索,努力促成气象部门与三大运营商的深度合作。对马原野而言,打通预警信息传递的“高速路”,让安全提示跑在灾害前面,就是履职为民最坚实的“温度”。由于在政协工作中表现突出,履职参与度高,她被评为兴安盟政协2024年度优秀政协委员。
从办公室到学校,从直播间到政协会场,马原野执着地探索着这片土地的“气象密码”。她说:“气象人的初心,就是让风云可测、灾害可防、发展可期。”在筑牢北疆生态屏障的征程上,这位青年气象人正以不懈的奋斗,书写着属于她的青春答卷。(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包文鼎)
王钢连:十五载青春守护北疆

在祖国北疆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界碑无言,风雪为伴。一代代青年接过戍边的接力棒,用脚步丈量忠诚,用青春筑起防线。
从甘肃省酒泉市的戈壁荒漠到内蒙古兴安盟的草原林海,兴安边境管理支队科右前旗边境管理大队一级警长王钢连,用真心丈量与群众的距离,将十五载滚烫青春深深融入祖国的边境线。在边境维稳中,每一道沟壑都熟悉他的足迹,每一棵草木都认得他的身影。
“您就把我当自家孩子!”
这是王钢连初到甘肃边防总队酒泉边防支队明水边防派出所时,对辖区空巢老人的一句承诺。“穿上这身制服那天起,我就知道,我的舞台在边疆,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2010年6月,大学刚毕业的王钢连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来到了甘肃边防总队酒泉边防支队条件最艰苦的明水边防派出所。风沙、严寒、孤独,是戍边生活的常态,但王钢连却说:“艰苦是磨刀石,越是偏远,越能感受到肩上责任的分量。”
在明水村,王钢连不仅是社区民警,还兼任驻地行政村党支部副书记。面对戈壁滩上留守的艰难身影,他奔走呼吁,促成辖区矿山企业成立辖区首家“爱民帮扶小分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温暖。七位孤寡老人、两名困难儿童与他结成帮扶对子,也成了他最深的牵挂。
为了摸清辖区情况,他走遍了每一条街巷胡同,发放了万余张警民联系卡和千余份便民提示宣传单。很快,他的手机号成了家喻户晓的“钢连热线”。群众遇到难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钢连,这份信任,也成为他服务群众的不竭动力。
这些年,王钢连为群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3000余次,累计帮扶救助的群众达1500余人次,为群众挽回直接、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交口称赞。
“群众是最好的‘眼睛’,也是最牢的防线。”
王钢连从甘肃省调入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兴安边境管理支队后,面对边境地区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他深知边境管理单靠民警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筑牢真正的铜墙铁壁。
凭借多年基层经验,王钢连敏锐地发现村“两委”干部、退休党员、青年牧户、矿山企业治安联防员等群体的独特优势。他因地制宜,大力推动群防群治建设,吸纳60名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创新推出了“警民治安联防协会”,制定30余项制度确保运行,打造全方位立体防控模式。
白天巡街巷防滋事,夜间钻胡同防盗抢,24面警示牌在案件易发地段如忠诚哨兵挺立,他总结出的“服务、管事、控面、预警、安民” 十字工作法,成了防控的 “金钥匙”。协会启动后,辖区各类案件同比下降21%,其中可防性案件下降11%,案件高发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守边十五年,初心还像刚入伍时那样热。”
王钢连深知过硬的业务本领和战斗作风是基础,但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勇气与血性,更是对忠诚最直接的考验。他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大队执法办案工作,先后协助办理各类案件10起,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8人。
在队伍管理中,他创新 “建、研、引” 三字工作法,通过动态档案精准掌握队伍思想脉搏,王钢连带出的队员,个个成了边境防控的骨干,为边境管理工作注入蓬勃活力。
十五载风雨兼程,却初心如磐。“界碑立在那儿,就得有人守着。一步踏出去是国土,退一步是家园。”王钢连坚定地说。两枚三等功奖章在胸前沉甸甸,全国优秀人民警察、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青年先锋等荣誉,都见证着他数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
王钢连,是新时代万千戍边青年的缩影。当新警循着他的足迹踏上巡逻路,北疆的钢铁防线正在青春的接力中愈筑愈坚。这簇由忠诚点燃的星火,正照亮更多青春奔赴的方向。(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富饶)
杜铁毅:以青春之诺筑成长之路

“小铁毅,你将来也可以成为照亮别人的光。”15年前志愿者姐姐的一句鼓励,温暖了一个小男孩的心房。如今,在兴安盟的城乡街巷间,这份温暖正在悄然传递、蓬勃生长:稚嫩小手描绘着环保梦想,青春身影践行着互助的承诺,热血青年传承着奉献精神。串联起这动人图景的,正是当年的那个男孩——兴安盟向阳环保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青年党员杜铁毅。
多年来,杜铁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绳,以志愿服务项目为扣,编织出覆盖成长全周期的青年育人网络,让青少年在时代沃土中汲取养分,在奉献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播撒种子:让纯真心灵与世界温柔相拥
孩童的世界如白纸,最易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杜铁毅深知,启蒙的力量不在说教,而在亲身体验。他发起的“童心绘自然,绿色心向阳”项目,便成了孩子们触摸世界、感知美好的“温暖之手”。
春日的山坡上,孩子们握着小铁锹,跟着志愿者栽下三角枫、五角枫幼苗。泥土沾满指尖,却挡不住眼中的光亮——他们知道,这棵小树会和自己一起长大。如今,620余棵树木在这样的“共植”中扎根大地,每一棵都藏着“我为家乡添绿”的朴素心愿。
社区活动室里,“变废为宝”课堂总是热闹非凡。废旧塑料瓶在孩子们手中变成花篮,动手的乐趣里,悄悄埋下“珍惜资源”的意识。环保时装秀的T台上,用报纸缝制的“盛装”换来阵阵掌声。童真的演绎中,“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变得可触可感。
更动人的是1800余幅“我的环保梦”绘画。稚嫩笔触下,有清澈的洮儿河,有志愿者弯腰拾垃圾的背影,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我要保护家”。杜铁毅常说:“这些画不仅是作品,更是希望的种子。”
100余场进校园的环保宣讲,15000余份发出的宣传页,80余次与小小志愿者并肩巡河净摊……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在为种子萌发浇灌养分。当孩子们追着问“下次还来吗”,当他们主动把糖纸扔进垃圾桶,那些播下的种子,已在纯真心灵里悄悄发芽。
相伴成长:让青春步履有方向不迷茫
从懵懂孩童到青涩少年,成长路上需要引路的灯、也需要搀扶的手。杜铁毅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此,努力成为他们的“同行者”。
2017年,杜铁毅第一次走进孙同学家,潮湿的墙皮落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让这个男孩内向得连与人对视都会紧张得攥紧衣角。杜铁毅决心成为他成长的依靠:每周登门,送文具、辅导功课,耐心讲解难解的数学题;陪他读《昆虫记》、分享校园趣事,努力叩开孩子的心扉;过年时帮着贴春联、备年货,为冷清的小屋添一份踏实与年味儿。
四年如一日的陪伴,见证了孙同学从沉默寡言到愿意交流分享的转变。这份温暖凝结成一幅水彩画:穿红马甲的杜铁毅,背后展开巨大翅膀。这朴素的画作,是孩子最真挚的感恩——曾经蜷缩的少年,终于展开了属于自己的羽翼。
在杜铁毅在带动下,数十名青年志愿者也伸出援手,与需要关爱的孩子结成帮扶对子:有人辅导功课,有人分享成长故事,有人带孩子去博物馆看展。这些温暖联结,让“被爱”与“爱人”的种子开始生长。“青少年服务+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联动模式,更精准回应成长需求:课后辅导室里,志愿者为学业吃力的孩子耐心讲解;心理疏导角,专业人士帮着解开青春期“小疙瘩”;兴趣班的书法、篮球课程,让孩子们在热爱中找到自信。
接力担当:让青春力量成燎原之势
“我想呼吁更多大学生返乡做志愿者,加入建设家乡的队伍。我也会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每年假期回来参加志愿服务。”近日,在“在家乡爱家乡为家乡”2025年大学生“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演中,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冯思宇分享了她在兴安盟向阳环保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故事。
青春的成长,终要走向“反哺”与“传承”。杜铁毅搭建的平台,让成长的力量从“个人”蔓延到“群体”,从“当下”延续到“未来”。2020年启动的“云端支教筑梦行”,架起跨越千里的桥梁。五年来,1211名来自内蒙古民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高校的青年,通过屏幕与兴安盟的孩子们“结对”。33595小时的志愿服务里,有6371小时的“云阅读”,8719小时的“云课堂”。
“返家乡”的大学生成了服务家乡的生力军:帮社区老人学用智能手机,宣传防范电信诈骗;跟着巡河队清理岸边垃圾,把童年环保记忆变成实际行动;参与乡村振兴调研,用专业知识为家乡发展出点子。4名高校毕业生直接留在协会,后来其中2人考入基层岗位,把志愿服务的初心融入扎根家乡的日常。
杜铁毅自己就是这段成长轨迹的生动诠释。从最初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到带领千余名志愿者的协会会长,2000余小时的服务时长,记录着他从“被光照亮”到“成为光源”的蜕变。他常对青年志愿者说:“我们今天播下的种子,终将孕育明天接续的力量。”
从孩童手中的画笔,到青年肩头的责任,杜铁毅用志愿服务串联起的成长之路,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让“奉献”成为代代相传的基因。这或许正是最深刻的育人智慧:无须豪言壮语,唯以行动为笔,在时光的长卷上,书写关于“成长”与“传承”的青春答卷。(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包文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