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身边的榜样】从“穷沙窝”到“文明村”的塞北蝶变

  “穷沙窝”到“文明村”的塞北蝶变

  ——记“全国文明村镇”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

  农户庭院内,一架架豆角结出致富硕果,减贫成就赢得国际认可;清风习习中,“灭黄治白”进入新阶段,追青逐绿再绘新图景;马头琴声里,乡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北疆文化传唱不息……

  5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这份荣誉是全苏木人民的骄傲,见证了这片土地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蜕变。”巴彦茫哈苏木党委书记赵健说道。

  “穷”向“富”:“鲜豆”变“金豆”

  走进敖力伯嘎查的农家院,豆角藤蔓攀着竹架织就片片绿荫。村民白金虎在藤蔓间穿梭打理,脸上洋溢着笑容:“去年吉祥爱里送来免费的豆角种子,我家房前屋后的两亩空地挣了七千块钱!今年我把边角地也都利用上了。”

巴彦茫哈农户种植豆角的场景

  白金虎口中的“吉祥爱里”,正是本土企业兴安盟吉祥爱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我们通过免费供种、技术指导、定向收购,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农户稳定增收,苏木党委政府全程跟踪式服务,给我们和农户都吃了‘定心丸’。”企业负责人安定望着生产车间里成堆的鲜豆角,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这种“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农户合作+订单生产”的创新模式,让2000亩零散土地迸发惊人能量:年产出鲜豆角超千万斤,带动户均增收至少2000元。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案例成功入选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巴彦茫哈苏木“庭院方案”。如今,小豆角正乘着产业振兴的东风,从草原深处走向世界舞台。

  “黄”转“绿”:绿野织锦绣

  草原的青绿漫过天际线,空气中飘散着青草的芬芳。在巴彦温都尔嘎查的草方格里,护林员山林正俯身查看草籽情况,眉眼间漾着欣慰的笑意。这片曾被风沙侵蚀的土地,正经历着一场静默的生态涅槃。

巴彦茫哈苏木沙地披“绿衣”

  “闻这草香,是小时候的味道!前些年风沙大,破坏环境、影响生活,可自从防沙治沙后,你看!”山林直起身子指向远方起伏的草浪,“那些草方格、围栏给沙丘织了张绿网,我们撒的草籽把沙子都赶走啦!”

  2024年,巴彦茫哈苏木以“绿进沙退”的魄力推进系统治理:在沙地筑起机械草方格,于草场播撒耐旱草种,通过全年禁牧让草原休养生息。当6.02万亩退化草地重披“绿装”,732.28亩裸露沙地重获“新颜”,曾经肆虐的黄沙终成往事。与此同时,全年200余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如春风化雨:清理垃圾200余吨、回收1.36吨废弃物、修建硬化道路15.5公里……这场生态与人文的和鸣,正谱写着北疆草原的绿色传奇。

  “旧”焕“新”:文明育新风

  走进巴彦茫哈苏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站站长新强正带领志愿者排练新编的歌舞:“大家不忙的时候就都来排练节目,上次去旗里比赛还拿了奖!”

巴彦茫哈苏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我们用文化浸润民心,用文明滋养乡风。”苏木宣传委员乌日嘎翻开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一年以来的30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从“家门口唠嗑队”的理论宣讲到“同心菜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基地;从“一规四会”的完善修订到“语润茫哈”的国通语特色品牌;从重大节庆日的“村晚”到草原传统文化那达慕……

  近年来,巴彦茫哈苏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秉承“村村有特色,处处有亮点”发展理念,组建了64支志愿服务队,共有志愿者400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开展理论宣讲、走访慰问、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惠及群众5000余人,陈规陋习有效遏制,移风易俗治理效果日益显现,文明风尚更加浓厚。

  站在乡村振兴的潮头,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以产业为笔、生态为墨、文明为卷,在广袤草原上书写下这份“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答卷,这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苏木各族儿女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续写新时代新篇。(作者:夏雪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