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兴安盟突泉县岩泉梅花鹿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幅生机盎然的养殖图景扑面而来。合作社负责人徐科研提着草料走向鹿舍,一声声“大宝、小宝开饭了”的亲切呼唤,立刻引来群鹿欢快围拢。被村民们昵称为“大宝”“小宝”的梅花鹿,不仅是合作社里的“小明星”,更寄托着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的殷切希望。

“别看梅花鹿体格不大,可浑身是宝。”徐科研一边熟练地为梅花鹿添放草料,一边笑着介绍。鹿茸、鹿血、鹿胎、鹿肉、鹿脑、鹿筋骨,这些在传统中医里被视为滋补佳品的鹿产品,如今正成为撬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鹿茸,作为梅花鹿最负盛名的产物,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等功效,市场需求旺盛;鹿血则常被加工成滋补保健品;鹿胎、鹿肉、鹿脑及鹿筋骨也各有其独特的药用或食用价值。一条“一鹿多能”的产业链雏形初显,让梅花鹿养殖成为一项“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惠农产业。
这份与梅花鹿相伴的事业,源于徐科研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早年,他怀揣梦想外出务工,辗转多地从事搬运、建筑等工作,靠辛勤汗水积攒下创业的“第一桶金”。2015年,渴望改变漂泊生活的他毅然返乡,将目光投向了特色养殖——梅花鹿。

“一开始我就是个门外汉。”徐科研坦言。为掌握养殖技术,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鹿棚里,仔细观察梅花鹿的习性。“时间久了就明白了,耷拉耳朵是饿了,精神不振可能是生病了,这些细微变化都是信号。”徐科研介绍说。从向朋友请教、购买专业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到亲手实践草料配比、科学饲养、适时配种、规范收茸,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养殖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合作社梅花鹿存栏量已达300余头。虽然规模不算庞大,但“成本小、利润高”的优势日益凸显。“每年仅梅花鹿养殖,就能带来150万元的收入。”徐科研说道。随着技术日益成熟,合作社的鹿茸、鹿血等产品畅销盟内外,吸引了周边不少村民前来学习取经。徐科研也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成了乡亲们眼中名副其实的致富“领鹿人”。
“两年内,力争把养殖规模扩大到500头,进一步打通从繁育、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站在鹿舍旁,徐科研望着围拢过来的梅花鹿,信心满怀地描绘着发展蓝图,“让更多想养鹿的乡亲们跟着我一起干,用特色养殖铺就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作者:王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