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局 发展提速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改革工作交出高质量答卷
在兴安盟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中,改革无疑是最激荡人心、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如一股奔腾不息的春潮,涌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从信访代办服务的暖心创新,到科学储粮模式的智慧实践;从“两区一窗口”的先锋探索,到法治领域刚柔并济的深刻变革,改革的脉搏强劲跳动,为兴安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能。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实”的作风,踏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兴安盟笃信“改则活、创则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民生政策,真正让改革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幅以改革笔墨绘就的民生新画卷,正在这片北疆大地上徐徐展开。

问题导向破坚冰
疏通堵点惠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兴安盟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作为深化改革实效的着力点,找准症结、定准对策,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比如,为深入推进信访突出问题化解,兴安盟在全区率先制定印发了《兴安盟信访代办事项办理贯通机制工作规则》,构建了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盟、旗、乡、村四级贯通服务网络,通过建立完善“12345+N”代办服务模式,实施“未诉先办+接诉即办+分级代办”工作法,落实信访代办“三不过”工作要求,细化代办工作流程,为群众在家门口提供“只进一扇门、认准一个人、办成一件事”信访代办服务,变“被动化解矛盾”为“主动解决问题”,实现矛盾化解阵地前移,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共代办事项834件,办结766件,办结率91.8%。


小处着手大纵深
精准改革暖人心
兴安盟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本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将“小切口、大纵深”作为基层改革的根本遵循,从小处着手、往纵深抓实,谋划推出一批“小切口”改革,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推进科学储粮工作,综合运用整村推进、立体储粮、籽粒直收、代存代储等多种模式,以降耗减损促进增产保供,全面加强科学储粮宣传动员,帮助农民算好明白账、经济账、长远账,进一步提高农户对科学储粮的认识度和参与度。2024年,全盟90亿斤以上玉米得到科学储存,占全年产量的80%以上,减少损耗4.7亿斤,在再造一个“国家产粮大县”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相关做法受到自治区主要领导表扬。


立足盟情勇探路
“兴安模式”树标杆
兴安盟发挥特色优势,寻找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大局之间的契合点,主动承担国家、自治区一系列试点任务,勇当改革的“先行者”,探索出多条“兴安模式”。比如,全力打造“两区一窗口”试点,创新开展“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全面推行“五个一”群众工作法,聚焦基层贯彻落实主线要求,明确群众教育、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环境建设、基层治理等5个方面25项工作内容,推动主线要求在嘎查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层单元落实落细。截至目前,共开展“五个一”相关活动近7000场次,覆盖各族群众70万人次。同时,全面总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工作特色和典型经验,《从兴安盟打造“两区一窗口”看内蒙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被纳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文章,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并在全区宣传推广,《内蒙古兴安盟实施“五个一”群众工作法探索贯彻工作主线与基层治理融合新模式》在《人民日报》刊发,为全区推进共同体建设贡献了兴安智慧、提供了兴安经验。


法治护航改革路
温情服务提质效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兴安盟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通过进一步拓展法治作用空间,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比如,持续深化“有温度”的执法模式,全面推行不予(免予)行政处罚、从轻(减轻)行政处罚“两张清单”,推动执法从“刚性监管”向“服务赋能”转变。目前,全盟共公布不予(免予)行政处罚清单1495项、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清单909项。同时,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大力推行“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实现办理环节、办理时间、办事跑动次数、申请材料压减率均超过70%,“最多跑一次”目标基本实现。在全区率先建成公证行业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不动产登记业务“全域通办”。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50个,办件3.15万件,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十四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积厚成势,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凸显、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展望“十五五”,兴安盟将继续坚定不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先行先试,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