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活钱”“金疙瘩”
——科右前旗菌菇产业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秋风乍起,兴安盟科右前旗的菌菇迎来丰收季。山野间、大棚内,一派忙碌景象。依托良好生态和科学经营,当地将野生资源与人工培育相结合,让小蘑菇成为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晨光中,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金山村天意农场外,三轮车、小货车排成长队,连空气里都飘着野生鲜菌的鲜气。
“咱这山沟里的野生菌菇,如今已经端上了外国人的餐桌。”天意农场负责人蔡丽杰开心地分享这个好消息。早已热闹起来的收购点上,村民挎着竹筐、抬着麻袋,里面装满刚从山里采来的牛肝菌、榛蘑、黄花蘑、花脸蘑……

“去年采牛肝菌、黄花蘑就赚了一万多。松松筋骨,又多份进项!”金山村老采手陈宏海蹲在秤旁等称重,黝黑的脸上堆着笑。
天意农场负责人蔡丽杰夫妻忙着挑拣、晾晒、烘干收购的鲜蘑,“周边的12个村都设了收购点,村民采了山货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换成钱。”蔡丽杰指着身后堆成小山的蘑菇继续说,“咱这儿的生态一年比一年好,野生蘑菇多,不愁卖!”
收购点的便利,让周边村的村民也尝到了甜头,隔壁创业村的李景霞就是其中之一。刚在村里收购点卖完46斤榛蘑,214元钱转眼就揣进了兜,李景霞的眼角笑出细纹:“多方便!采完蘑菇下山就卖,俩钟头赚这些钱!”
不愁卖的底气源于农场早已搭建好的市场渠道。经过分拣、加工后的菌菇,精准对接国内外不同需求的市场,年销售量近8吨。仅黄花蘑、牛肝菌两个品种出口量就达2吨,同时带动周边12个村10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4000多元。
与金山村的野生采收不同,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峰村利用大棚培育与庭院种植菌菇,另辟蹊径。

走进红峰村,4000平方米的黑木耳冷棚连成一片。棚内,自动化喷淋系统细细洒水,榆黄蘑金黄、猴头菇雪白、白木耳剔透,在湿润空气中透着勃勃生机。村党支部书记陆晓惠边走边介绍,今年村里新建了400平方米菌菇冷棚核心示范基地,引进高附加值菌菇品种,配上精细化管理,大幅提升了菌菇的品质和产量。红峰村村民也纷纷参与进来。村民刘立英在房前屋后的3分地上搭建了菌菇架,“村‘两委’教技术、找销路,我这小院子一年能赚1.8万元,比种玉米多收30倍!”刘立英站在庭院的菌菇架旁,笑得合不拢嘴。目前,村里像刘立英这样的农户有8户,都跟着基地学技术、闯市场。
“今年种了10万棒黑木耳菌棒,村集体收入预计能超60万元。”陆晓惠算账时眼里闪着光,这批菌棒采收期在90天,累计可采收各种菌4000公斤,她笑称,“这才是‘一地生多金’呢”。
从金山村漫山的野生菌菇,到红峰村棚里的精心培育,这一野一培,皆是菌菇与科右前旗这片土地碰撞出的增收火花。它们是蔡丽杰秤上跳动的“活钱”,是陆晓惠口中沉甸甸的“金疙瘩”,更是村民手里越攥越实的好日子。(作者:王钰 王苏日古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