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近日从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悉:通过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该开发区变“坐等审批”为“靠前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4430亩“标准地”打造,推动金风绿甲醇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标准地”改革,不仅是土地供应方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实践。早在2022年,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便率先启动“标准地”改革探索。当年7月,华远能源管道燃气项目在完成土地出让后,同步在兴安盟行政审批大厅领取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以工业“标准地”模式落地的项目,成功实现“拿地即开工”,迈出改革关键一步。
以往,企业拿地后需自行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洪水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文物保护评估、水土保持论证等多项审批,流程繁琐、耗时较长。“标准地”改革将这些原本由企业承担的评估事项前置至园区统一完成,并免费提供区域评估成果,从而实现以更高标准的“熟地”供应给企业。以金风绿甲醇项目为例,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时5个月,较传统模式大幅压缩审批周期,为企业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成本。
“‘标准地’不是简单缩短时间,而是通过政府主动作为,把服务前移,把难题解决在出让之前。”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发区将持续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扎实推进“标准地”改革扩面提质,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让项目落地更快、企业发展更顺,为兴安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