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税务部门援建的幸福食堂,72岁的吴忠老人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晶莹饱满的米粒泛着油光。“这可是咱村‘蒙粮鑫’的大米!税务干部帮咱建工厂、拓销路,现在还能在亮堂的食堂吃上热乎饭菜,日子越过越甜!”吴忠一脸喜悦地说。
这份香甜的幸福,源自兴安盟税务部门深耕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2021年以来,兴安盟税务局党委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使命,以“兴安盟大米”产业帮扶为突破口,通过构建联动格局、创新打造“税务助农米”产销体系,为乡村振兴帮扶点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铺就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党建领航聚力,筑牢产业帮扶根基
乡村振兴,党建先行。兴安盟税务局党委深刻认识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引擎作用,积极推动党建与帮扶深度融合,立足税务系统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将“兴安盟大米”品牌培育作为重点,建立由局党委班子牵头的“三级统筹、四级共抓”工作机制,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筑牢组织根基。
“我们充分发挥税务部门垂直管理的组织优势,自治区局、盟局、旗(县)局、分局(所)与帮扶村党支部协同发力,分别明确方向引领、资源对接、属地配合及具体落实职责,形成上下贯通、协同联动、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合力,为各项帮扶措施的精准落地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兴安盟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郑春生介绍说。

为了解决帮扶村大米产销难题,兴安盟税务局党委统筹谋划,定期研判下一步帮扶思路,下沉调研解决种植加工、质量认证、产品销售等堵点,选派驻村帮扶干部精准对接指导,深入开展“党旗映稻香”“党旗红 税务蓝 乡村绿”等系列党建共建品牌活动,聚焦涉税辅导、成本优化与合规建设,组织税务党员助农服务队深入大米产区开展“金税惠稻”专项行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稻米产业振兴动能。
聚焦大米品牌,双线打通产销渠道
面对五家子村优质稻米“种强销弱”的困境,税务帮扶专班打出“组合拳”。在线上推广中,全程协助帮扶村农产品完成品牌注册、包装设计及运营支持,打通京东“穗来邦”助农旗舰店和全国832扶贫平台双通道,开展“税务助农米”专题促销,同步组织大米、蘑菇、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入驻,打通政策型采购渠道,为多品类农产品开辟了稳定的线上销路。
“这几年,我们联合当地龙头企业,注册了‘蒙粮鑫’大米商标,发展当地特色蘑菇、木耳产业,依托互联网平台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06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约1200元。”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三级调研员、五家子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涛自豪地说。

在线下潜力挖掘方面,充分发挥税务系统内部资源优势,创新“税务食堂直采”模式,倡导区、盟、旗三级税务机关职工食堂采购帮扶村大米等农产品,并建立由驻村税务干部监督的“种植-加工-配送”大米质量溯源体系,线下销售额累计达240万元。
“我们发动税务系统干部担任‘兴安盟大米品牌推介员’,通过产品品鉴、自主认购、社交圈推广等形式,带动销售帮扶村大米及其他农产品,营造了‘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良好氛围。”兴安盟税务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师立新说。
稻米链式效应,全面激活乡村动能
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带动加工、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本地就业岗位,2023年以来,自治区税务局、兴安盟税务局、扎赉特旗乡村振兴局先后投入70余万元用于建设厂房、购买设备,共同建设五家子村稻米加工厂。新上线的设备厂房具备年生产加工水稻300万斤的能力,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结束了五家子村没有稻米加工厂的历史。

“多亏税务部门鼎力支持和牵线搭桥,咱们村的好大米才能走出田间地头,销往天南海北!”五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利有望着新建的稻米加工厂感慨地说。
产业的升级激活了“一池春水”,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为帮扶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五家子村的大米摆脱了散户低价销售困境,依托品牌效应的“线上平台+线下集采”模式,由村集体统一组织购销并按销售额比例提取收益,累计为村集体增加收益30万元,显著增强了帮扶村“自我造血”能力。以大米产销实现新突破的辐射性带动,吸引了更多村民参与特色种植。据统计,五家子村75户村民通过发展庭院木耳种植实现户年均增收6000元;新建的稻米加工厂、菌类车间吸纳92名弱劳动力稳定就业;创新的冷水鱼养殖、水果玉米试种项目更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5万元。
“下一步,兴安盟税务局将持续巩固拓展帮扶村大米既有销售市场,积极探索规模化销售新路径,联动帮扶村周边产区构建稻米产业联盟扩大规模效应,深化涉农税收政策精准落实,创新‘税银互动’信用融资模式,破解稻米产业升级资金瓶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税务动能。”兴安盟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明军表示。(作者: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