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育人新图景 夯实发展新根基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教育事业交出高质量答卷
“十四五”期间,是兴安盟教育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五年来,兴安盟教育系统锚定教育强国、教育强区建设目标,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点堵点,在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教育质量、师资建设、改革创新、校园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党建引领聚合力 教育方向更坚定
五年来,兴安盟委、行署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育工作,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实地调研,精准把握教育工作方向。围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化、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等关键任务,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攻坚行动方案》《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攻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盟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高考综合改革、校园安全稳定、专项整治等重点事项,充分调动各方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立德树人筑根基 五育并举见实效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环境育人体系,推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在思政教育方面,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个课堂”,实施中小学生文明导航行动,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在素质教育领域,兴安盟强化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推进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教育及科学教育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活动,开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晒课表”行动,鼓励学校特色化办学,建成自治区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美育示范校、劳动教育实验校等32所,全盟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由“十三五”末的20.32%提高到34.19%。
各类教育提质效 均衡发展迈新步
五年来,兴安盟以“普惠、优质、均衡”为目标,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实现全面提升。
学前教育品牌彰显。通过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属性进一步凸显。“十四五”期间,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从50.53%提升至53.4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83.79%提高到89.08%,超额完成国家85%的目标。同时,打造“游戏化、活态化、专业化”的学前教育特色体系,“兴安学前教育品牌”的区域影响力持续扩大。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2021年以来累计安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4348人,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始终保持100%,真正实现“入学无差别、教育有温度”;持续落实优质普通高中70%指标到校政策,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升级为“常态清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残疾儿童入学率稳定在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3%,超过国家92%的目标。
在资源优化整合上,组建44个教育集团,覆盖183所中小学,覆盖率达91.96%,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成33个基础教育学科基地,评选52项教学成果奖,8所普通高中开设特色班;6所学校获评自治区级课程建设实验校,7所学校跻身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科学教育、书香校园、人工智能基地等实验校行列,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十四五”期间,全盟职业院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斩获4大奖项,教学能力比赛获3大奖项,4项成果荣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成功获批13个首批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项目;面向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3万人次,“人人持证、技能兴安”品牌效应持续凸显,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建强队伍提素养 师资活力再激发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从师德建设、人员补充、专业培育、区域合作四个维度发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与发展活力。
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实施“思想铸魂、行为固本、榜样赋能、机制长效”四大工程,创新开展“六个一”提质行动,构建“党建引领、榜样赋能、全员参与”的师德建设体系,涵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生态。

在教师补充上,针对紧缺学科师资缺口,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特岗计划等多种渠道,累计补充教师3177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09人,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在专业培育上,建立分级分类教师培育体系,实施强教师、强教研、强教干“三强工程”,累计开展培训14.2万人次;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教师普通话合格率达95.3%,全盟普通话普及率达92.81%,位居全区第二。
在区域合作交流上,落实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深化“长兴教育联盟”建设,与北京、长春分别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159所京蒙结对校、104所长兴联盟校通过资源共享、教研联动等方式,带动全盟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深化改革破难题 发展动能更充沛
五年来,兴安盟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领域关键改革任务,精准发力、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通过强化师资补充培训、抓实复习备考、深化跨区域教研、严密组织考试、优化考后服务等系列举措,2025年中高考改革顺利落地,保障了考试招生工作公平公正。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稳步推进。建立盟旗党政领导和教育局班子成员“双包联”机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训练营”和高中“转型提质”项目,实现66所原民族语言授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7所原民族语言授课高中高一年级秋季学期各学科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双减”工作成效显著。创新采用“建、提、查”三字工作法构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100%压减清零,常态化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全盟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全覆盖,有效防范“退费难”风险,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在校内服务方面,投入近亿元财政资金保障课后服务,推行“财政补助+收费”机制,既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改善条件强保障 办学水平再提升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03.2亿元,其中争取教育专项资金42.68亿元,重点用于校舍建设和设施设备升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施20所公办幼儿园、57所中小学校的校舍新建改扩建项目,同步完善运动场地及配套设施;在教学设备配置上,实施314个实验器材、信息化终端、教学用具等设施设备采购项目,推动教育教学装备现代化。
截至2024年末,全盟校舍建筑面积较2020年末均有增长。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达到41.43万平方米,较2020年末增加2.02万平方米;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12.48万平方米,较2020年末增加10.84万平方米;普通中学校舍建筑面积157.74万平方米,较2020年末增加15.41万平方米。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筑牢防线护安全 育人环境更和谐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通过多部门联防联控、设施升级与常态化治理,构建全方位校园安全防护网。创新推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制整改”机制,对校园安全隐患进行动态排查、限期整改,实现隐患动态清零。

在安防能力建设上,实现校园安防硬件升级、安保员培训和“实战化”演练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警校联动运行“护学岗”,保障学生上下学安全。同时,深化“1530”安全教育模式和防欺凌体系建设,增强师生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全面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构建“场景化、清单化、全链条”安全防护体系,为师生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