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丰 量质齐升展新篇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科技交出高质量答卷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量质齐升。在创新生态优化、科技投入增加、平台载体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交流合作以及科技人才引育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政策机制形成合力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高度重视创新生态的构建与完善,围绕科技创新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先后推出《加快推进“科技兴盟”行动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兴安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财政后补助办法》等政策文件40余个,从制度层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充分激发各地创新活力,兴安盟积极探索建立“盟旗共建”工作机制,通过统筹协调盟级与旗县市的资源和力量,有效释放了旗县市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这种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模式,打破了以往创新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全盟上下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科技投入大幅增长 资金保障坚实有力
在科技投入方面,兴安盟“十四五”期间的表现尤为亮眼,各类科技资金投入均实现大幅增长,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全盟科学技术支出累计达10.5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3.13倍,彰显了兴安盟委、行署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向上争取科技专项资金方面,累计获得2.21亿元,较“十三五”时期翻了一番。其中,“寒地优质高食味水稻精准生物育种与智慧生产系统研究”项目成功立项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科技“突围”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实现了兴安盟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项目上零的突破。
“十四五”前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46亿元,较“十三五”同期翻两番,反映出全盟各类创新主体对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同时,技术合同成交登记额连年增长,累计达3.06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2.6倍,体现了兴安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显著提升,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平台载体加速创建 创新能级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国字号”“区字号”创新平台载体数量大幅增加,达到98家,较“十三五”时期翻了一番,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的载体支撑。
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相继落地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验收,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自治区北方寒地水稻育种创新重点实验室、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兴安盟粮油作物试验基地等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平台,在推动相关领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兴安盟获批全国首个省级备案的生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并获得自治区专项资金4000万元,为生物育种领域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兴安盟还获批全区唯一一家草业领域外籍院士工作站,进一步提升了草业研究领域的创新实力。
此外,自治区级科创飞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填补了兴安盟在这些领域的空白。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此期间审定优质水稻新品种7个,使优质粳稻亩产提升247公斤,其研发的耐盐碱水稻种植模式成为中国盐碱地治理的标杆,“北方寒地水稻及区域耐盐碱水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也成为内蒙古厅盟会商实施项目的典范。
创新主体不断培育 企业实力稳步增强
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着力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培育服务,入库企业达315家,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在培育库的有力支撑下,全盟科技型企业总数达229家,是“十三五”时期的9倍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48家,是“十三五”时期的3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1家,是“十三五”时期的20倍,在全区排名第五位。
这些科技型企业在各自领域积极开展研发活动,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成为推动兴安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彰显了兴安盟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的显著成果和强大后劲。
科技交流深化合作 协同创新成效凸显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积极拓展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内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成功促成全盟89家创新主体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44家大院大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围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育种、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联合实施科技项目230个,合作搭建了科创飞地、教授工作站等重点平台载体40余个。通过这些合作,产出了黑小麦预拌粉、卜留克腌制菜、新型气吸式播种机、兴安多羔羊、“牛羊水果罐头”等60余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使科技交流合作成为兴安盟科技创新的重要助力。

科技人才引育并举 智力支撑持续强化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十四五”期间,兴安盟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育,通过多种方式汇聚智力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依托广泛的科技交流合作,兴安盟成功引进了吴孔明、万建民、李家洋、李培武、任长忠等300余名院士、专家教授来兴安盟建立工作站,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指导培训等活动。

这些高端人才的到来,有效攻关解决了兴安盟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难、产品保质期短和装备制造技术瓶颈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扫清了技术障碍。同时,兴安盟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科研助理共2102人次,深入基层、企业开展技术指导、科技政策宣传解读、研发费用归集纳统、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项目申报等服务近万次,为基层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包一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