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岭上兴安·北疆答卷】科技创新成果丰  量质齐升展新篇

  科技创新成果丰  量质齐升展新篇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科技交出高质量答卷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量质齐升。在创新生态优化、科技投入增加、平台载体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交流合作以及科技人才引育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政策机制形成合力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高度重视创新生态的构建与完善,围绕科技创新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先后推出《加快推进科技兴盟行动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兴安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财政后补助办法》等政策文件40余个,从制度层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生态对接交流会

  为充分激发各地创新活力,兴安盟积极探索建立盟旗共建工作机制,通过统筹协调盟级与旗县市的资源和力量,有效释放了旗县市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这种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模式,打破了以往创新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全盟上下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科技投入大幅增长  资金保障坚实有力

  在科技投入方面,兴安盟十四五期间的表现尤为亮眼,各类科技资金投入均实现大幅增长,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科技赋能 兴安盟好物进北京”活动

  全盟科学技术支出累计达10.5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3.13倍,彰显了兴安盟委、行署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向上争取科技专项资金方面,累计获得2.21亿元,较十三五时期翻了一番。其中,寒地优质高食味水稻精准生物育种与智慧生产系统研究项目成功立项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科技突围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实现了兴安盟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项目上零的突破。

  十四五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46亿元,较十三五同期翻两番,反映出全盟各类创新主体对研发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同时,技术合同成交登记额连年增长,累计达3.06亿元,是十三五时期的2.6倍,体现了兴安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显著提升,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平台载体加速创建  创新能级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国字号”“区字号创新平台载体数量大幅增加,达到98家,较十三五时期翻了一番,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的载体支撑。

  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相继落地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验收,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自治区北方寒地水稻育种创新重点实验室、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兴安盟粮油作物试验基地等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平台,在推动相关领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人员查看种子性状

科研人员正在观测种子及植物标本

  值得一提的是,兴安盟获批全国首个省级备案的生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并获得自治区专项资金4000万元,为生物育种领域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兴安盟还获批全区唯一一家草业领域外籍院士工作站,进一步提升了草业研究领域的创新实力。

  此外,自治区级科创飞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填补了兴安盟在这些领域的空白。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此期间审定优质水稻新品种7个,使优质粳稻亩产提升247公斤,其研发的耐盐碱水稻种植模式成为中国盐碱地治理的标杆,北方寒地水稻及区域耐盐碱水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也成为内蒙古厅盟会商实施项目的典范。

  创新主体不断培育  企业实力稳步增强

  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着力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培育服务,入库企业达315家,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企业在农牧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上推介玉米新品种

农民咨询节水设备功能

  在培育库的有力支撑下,全盟科技型企业总数达229家,是十三五时期的9倍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48家,是十三五时期的3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1家,是十三五时期的20倍,在全区排名第五位。

  这些科技型企业在各自领域积极开展研发活动,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成为推动兴安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彰显了兴安盟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的显著成果和强大后劲。

  科技交流深化合作  协同创新成效凸显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积极拓展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内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形成了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成功促成全盟89家创新主体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44家大院大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围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育种、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联合实施科技项目230个,合作搭建了科创飞地、教授工作站等重点平台载体40余个。通过这些合作,产出了黑小麦预拌粉、卜留克腌制菜、新型气吸式播种机、兴安多羔羊、牛羊水果罐头60余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使科技交流合作成为兴安盟科技创新的重要助力。

杜美牧业公司的多羔羊

  科技人才引育并举  智力支撑持续强化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十四五期间,兴安盟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育,通过多种方式汇聚智力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依托广泛的科技交流合作,兴安盟成功引进了吴孔明、万建民、李家洋、李培武、任长忠等300余名院士、专家教授来兴安盟建立工作站,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指导培训等活动。

科研人员检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这些高端人才的到来,有效攻关解决了兴安盟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难、产品保质期短和装备制造技术瓶颈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扫清了技术障碍。同时,兴安盟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科研助理共2102人次,深入基层、企业开展技术指导、科技政策宣传解读、研发费用归集纳统、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项目申报等服务近万次,为基层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包一婧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