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文化

草原飘诗香  北疆汇文脉

  草原飘诗香  北疆汇文脉

      ——“诗意北疆 绿色兴安”2025“兴安诗会”侧记   

  岭上草原铺展千顷麦浪,秋风送爽,草木清香拂过兴安大地。98日,“诗意北疆 绿色兴安”2025“兴安诗会”盛大启幕,以诗为笔勾勒北疆风貌,以情为纽带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

  这场草原诗歌的盛会不仅让草原的辽阔与诗歌的深情相拥,更将北疆文化的厚重底蕴融入每一段吟诵,让人文温度与自然壮美碰撞出独特火花,一场联结地域灵魂与文化传承的盛宴就此拉开帷幕。

序诗《九月的华章》

  思想碰撞   诗意萌芽

  98日下午,兴安职业技术大学行政楼二楼的会议室里,暖意融融。窗外是秋日的静美,室内却是思想的热烈交锋——“兴安诗会”系列活动之一的诗歌研讨会正在热烈举行。吉狄马加、叶延滨、龚学敏、金石开、王山等诗歌名家与兴安盟本土诗人、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就诗歌创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著名诗人、全国人大原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刊社原主编、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叶延滨分享了创作心得,探讨诗歌与时代、与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关系。

研讨会合影

  吉狄马加在发言中表示:“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语言,兴安盟的语言就是藏在山山水水里的诗。”“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在兴安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歌应该扎根于北疆沃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叶延滨则认为:“兴安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这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诗人应该深入生活,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

  两个多小时的研讨会,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尾声。当夕阳透过窗户将参会者的影子拉长时,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交流。走出会议室,晚风带着草原的气息吹来,诗人们三三两两地交谈着,时而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山,时而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灵感。这一刻,行政楼前的小路上,也飘满了诗意。  

  视听盛宴   诗意涌动   

  兴安盟,在这片被诗人称为“心灵栖息地”的北疆,诗歌不是书斋里的摆设,恰如草原上升起的炊烟,自然而生,生机勃勃,绵延不息。  

  98日的夜幕,似被温柔的墨色晕染开来,轻轻笼罩住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校园。学校学术交流中心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诗意北疆 绿色兴安”2025“兴安诗会”开幕式暨“星光草原”诗歌朗诵音乐会,在此拉开帷幕。  

歌曲《红色兴安 绿色家园》

  随着开场音乐的响起,音乐会正式开始。舞台上,灯光变幻,背景屏幕上不断播放着兴安盟的美景:春日里烂漫的山花,夏日里碧绿的草原,秋日里金黄的林海,冬日里洁白的雪原……每一幅画面都如诗如画,让人心旷神怡。  

  演出活动现场,朗诵艺术家与文艺工作者们轮番登台,用深情的演绎,将一首首优秀诗作呈现在观众面前。当《九月的华章》朗诵声响起时,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下来。朗诵者的声音时而激昂、时而舒缓,将兴安盟九月的壮美与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歌曲《绿色兴安》以现代音乐编排融合民族元素,青年歌手清澈的嗓音唱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歌曲旋律时而婉转如潺潺流水,时而激昂如万马奔腾,让人心潮澎湃。诗歌《十月 我想为故乡写首诗》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朗诵者声线温柔,将思乡之情娓娓道来。12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每一个节目都是一幅生动的北疆风情画。舞台背景大屏幕上,兴安岭的层林尽染,草原的碧波万顷,河流的蜿蜒曲折,与朗诵声、音乐声交相辉映,营造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歌曲《绿色兴安》

  最深情厚重的是大型情景音乐诗剧《脊梁》。它的深情演绎,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朗诵者以铿锵之声,倾情讲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真实而伟大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崇高品格和“以身许国、心怀天下”的赤子情怀。声音如钟,回响不绝,一字一句,叩击心灵,不仅传递着对英雄楷模的深切礼赞,更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令全场观众无不动容,掌声如潮,久久不息。  

  活动现场,文坛泰斗王蒙先生题写的“阿古拉泰工作室”和吉狄马加先生题写的“中国诗歌草原乌兰毛都”墨宝展示环节,更是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两幅墨宝字迹苍劲有力,笔锋间满是对兴安盟的深情。吉狄马加深情地说:“乌兰毛都草原是我心中的诗歌圣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诗意。我希望‘中国诗歌草原’这个称号,能让更多诗人来到这里,感受草原的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他的话语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齐声歌唱《歌唱祖国》

  诗会在《歌唱祖国》的合唱中落下帷幕。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夜幕里,台下的观众依然意犹未尽,他们站起身,长时间地鼓掌,向台上的表演者和诗人致敬。走出学术交流中心,夜色中的兴安职业技术大学格外宁静,月光洒在校园的小路上,像是为这场诗会写下的温柔注脚。不少人还在低声讨论着诗会上的精彩瞬间,“《脊梁》太震撼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诗会!”“希望明年还能来参加这样的诗会”,这些话语在夜色中回荡,满是对这场文化盛宴的眷恋。    

  兴安礼赞   诗意永驻  

  “兴安诗会”期间,吉狄马加、叶延滨、龚学敏、王山等著名诗人,不仅带来了精彩的诗歌创作交流,更用他们的视角,讲述着对兴安盟的独特感受与深情礼赞。  

  吉狄马加先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兴安盟的喜爱。他说:“非常高兴这次能有机会再次来兴安盟参加‘兴安诗会’。兴安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这里有着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到这里,我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充满了诗意,是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他认为,兴安盟的绿色发展理念,与诗歌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兴安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未来,这里一定会诞生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展现北疆大地的独特魅力。”

诗歌《岭上兴安 岁月镌刻的诗意长卷》

  叶延滨则对兴安盟的文化底蕴赞不绝口。“兴安盟是北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这里的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他在与本地诗人交流时提到,“我在兴安盟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的人们热爱文学、热爱诗歌,这种对文化的追求,让人感动。兴安盟举办‘兴安诗会’,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北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龚学敏对兴安盟的自然风光情有独钟。“兴安盟的自然景观太迷人了!兴安岭的挺拔,草原的辽阔,河流的清澈,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他笑着说,“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诗歌创作的初心。我写下的很多关于自然的诗作,都是受到了兴安盟自然风光的启发。”他认为,兴安盟的“绿色、生态、人文”理念,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我还会再来兴安盟,深入采风,用更多的诗歌赞美这里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诗歌《被阳光亲吻的地方》

  王山则从文学交流的角度,谈了对兴安盟的看法。“‘兴安诗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学者,这不仅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交流提升,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兴安盟。”他表示,“在与兴安盟本地作家诗人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坚守。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真情实感,让人深受感染。我相信,随着‘兴安诗会’的持续举办,兴安盟一定会成为全国文学界关注的焦点,成为诗人心中的‘诗意之地’。”

诗歌《在红色之城-致牧人之子》

  阿古拉泰作为内蒙古本地诗人,对兴安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兴安盟是内蒙古的东大门,这里的文化与我们有着深厚的联系。‘阿古拉泰工作室’的成立,对我来说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希望能通过这个工作室,培养更多优秀的诗歌人才,让兴安盟的诗歌创作更上一层楼。”  

  诗人们的礼赞,像是一缕缕阳光,照亮了兴安盟的文化之路。而这场“兴安诗会”,也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全国各地的诗人与北疆大地。在这片诗意与绿色交织的土地上,诗歌正以最动人的姿态,讲述着兴安盟的故事,传递着北疆文化的魅力。相信在未来,兴安盟会成为更多诗人心中的“诗意之地”,而“兴安诗会”也会成为北疆大地上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持续书写着诗意与美好。

  文学启蒙   诗意传承   

  对于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大一新生而言,这次诗会不仅是场文化活动,更是他们大学生涯的第一堂文学课。学校特意组织了600余名新生参加音乐会。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此次音乐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成为他们大学生涯中难忘的第一堂文学启蒙课。这场特别的“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们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参加诗会的学生

  兴安职业技术大学老师佐岩在演出前向新生们介绍:“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情感的载体。在这片土地上,诗歌就像草原上的牧歌,自然而真挚。希望你们通过今晚的演出,能够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人文素养。”这堂特殊的文学课让许多新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新的期待。2025级小学语文教育二班的学生周琪告诉记者:“今晚的诗会让我看到了大学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成长。我希望在未来的四年里,能够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让诗意伴随我成长。”夜色渐深,诗会落下帷幕,但诗歌的种子已经在新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诗会落幕后,乌兰毛都草原上的炊烟依然会升起,但从此多了几分墨香;兴安岭的白桦林依然会摇曳,但从此多了几分韵律。吉狄马加笔下“中国诗歌草原”的愿景正在生根发芽,阿古拉泰工作室的灯光将成为北疆诗歌创作的不灭明灯。那些在研讨会上碰撞的思想火花,那些在朗诵会上激荡的情感共鸣,都将化作具体的行动——诗人们背起行囊深入牧区采风,文学爱好者组建诗歌社团,大学生们在日记本上写下第一首属于自己的诗……(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