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这两天抓紧把园子清出来,把地方腾出来,储粮的工具收拾出来,需要增加‘玉米楼’的联系我!”9月12日一大早,兴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镇东方红村党支部书记曲永波刚在村微信群里发完语音,手机就响个不停。短短几分钟,五六个村民陆续发来消息,申请新一批科学储粮设施——“玉米楼”。曲永波一边登记一边笑着对记者说:“咱们村的人,现在个个都成‘科学储粮通’啦!”
金秋时节,兴安盟广袤的田野上,玉米秸秆挺立、穗粒饱满,丰收在望。农户们并未沉浸在喜悦中等待,而是早早行动起来:腾院子、修工具、组装“玉米楼”……一场围绕“科学储粮”的丰收保卫战,正在悄然推进。

走进村民周满达家的院落,他正熟练地修补铁丝网,组装新到的玉米运输机。“您瞧,这是我特意网购的玉米运输机,省力又高效!”周满达一边操作一边介绍。今年他种了50亩玉米,预计产量能达到35吨。“二十年前,我都是用葵花秆、玉米秆搭个简易垛,透风差、易发霉。如今政府推广科学储粮,‘玉米楼’既通风又防潮,玉米放一年都不坏,每斤还能多卖5分钱!”
在东方红村,像周满达这样主动采用科学方式储粮的农户比比皆是。目前,该村已建“玉米楼”500多个,能够覆盖90%以上的玉米储量。今年,村里又向上级申请了100套新设施。“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积极性自然就高。”曲永波语气中透着自豪。
东方红村是兴安盟大力推进科学储粮的一个生动缩影。2024年,全盟玉米产量达119.91亿斤,其中96亿斤玉米通过科学储存方式节粮减损。仅此一项,就可减少损失约4.8亿斤。这一成绩,离不开超前谋划和扎实准备。
在大石寨镇,80%的玉米已实现科学储存,全镇拥有各类储粮设施5000套。今年,镇里还在套海村专门设立了一处集中晾晒点,方便农户分散晾晒、分类储存。
“不光是设施跟上了,老百姓的观念也彻底变了。”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农科站副站长白明明感慨地说。从前“地头堆、院里垛”的传统储粮方式,正逐步被“上楼储存”“离地通风”等科学方法取代。不少农户还主动学习防虫、防霉技术,真正实现了“藏粮于技”。
与此同时,更现代化的收储方式也在兴安盟迅速推广。
“籽粒直收是直接在植株上脱粒,省去了摘棒、运输等环节,玉米籽粒霉变率也低,可以直接运到粮库进行烘干和入库,每亩能节省成本约60元。”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副场长丁晓明站在田边,望着连绵的金色农田喜上眉梢。他介绍,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秸秆还田、保护耕地,还能有效应对不良天气,降低人工成本,减少损失和霉变,真正助力企业增产增收。

2025年,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玉米种植面积达5.4万亩,其中籽粒直收面积4.2万亩,拥有专业收割机30台。“我们已经连续五年推广籽粒直收,与传统方式相比,损失率降低约5%,预计今年能增产210万斤,增收220万元以上。”丁晓明说。
除了收割环节的创新,储粮环节的升级也在同步推进。去年,吐列毛杜农场对管理区内的6座大型粮仓进行了全面升级,全部安装专业控温空调,实现电脑温控,达到标准化储存条件,显著提升了保质保鲜水平。农场还投入20余万元,为职工购置立体储粮装具,鼓励引导职工群众采用科学方式存粮。部分粮食还实行“统收统销”模式,由企业现收现售、集中销售,进一步避免了储存环节的损失。
为持续推进科学储粮,9月初,兴安盟发改委(粮食局)组织召开全盟科学储粮节粮减损座谈会议,并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各旗县,走访农户、核查设施、了解资金落实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技术推广,积极协调补助资金,因户施策推进储粮工作,真正让农民实现减损增收。”兴安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魏大勇表示。
丰收,不仅在于田野上的颗粒归仓,更在于科学储备和用心管理。兴安盟用积极的行动和创新的理念,牢牢守护着农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诠释着新时代“丰产又丰收”的生动内涵。(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