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兴安 绘就新画卷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卫生健康系统交出高质量答卷
“现在去医院看病,不用跑远道,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检查结果在不同医院都能认,省钱又省心;家里老人定期有医生上门随访,孩子打疫苗也方便……”谈及“十四五”期间的就医变化,兴安盟突泉县九龙乡居民肖玉花连连点赞。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十四五”以来,兴安盟卫生健康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顶住疫情防控压力,攻克深化医改难题,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显著跃升,居民就医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优质便捷的就诊服务触手可及
走进新建成的兴安盟蒙医医院,民族特色与现代医疗设施交相辉映。“这是‘十四五’期间投入使用的重点工程,从立项到运营,全程聚焦群众‘住院难’问题。”兴安盟卫健委副主任徐志新介绍,“十四五”期间,兴安盟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可及。

数据显示,兴安盟卫生健康系统14个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18.5亿元,已完成投资15.6亿元,其中6个新建项目投入运营,5个进入竣工验收阶段,3个完成主体工程,预计年底前全部完工,为群众就医提供更坚实的硬件支撑。全盟卫生健康机构总数达1654个,核定床位数10267张,较“十四五”初期增加1079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从5.66张增长至6.7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从2.86人、2.81人增至4.11人、4.09人,每万名居民全科医生数从2.73人提高至6.02人,远超国家4.0人的目标。
兴安盟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6个旗县市成立8家医共体,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覆盖,并创新实施医保基金总额付费等政策。突泉县人民医院被国务院认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医疗机构。为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全盟下调237项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平均降幅29.4%;24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213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为患者节省费用105.28万元,医改红利持续释放。
“以前做高难度的心脏手术得去北京,现在盟人民医院就能做!”家住乌兰浩特市的患者李建国(化名)的经历,印证了兴安盟医疗服务能力的跃升。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实施“京医助力·兴首相牵”行动,推动19家本地医疗机构与北京、长春43家优质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新建1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和2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实现国家级、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兴安盟人民医院入选自治区级心脏大血管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能力跻身全区第一方阵。全盟建成43个盟级质控中心,医疗服务质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2024年,全盟总诊疗人次达634.76万人次,较2020年增加386.78万人次,群众“大病不出盟”的愿望逐步实现。

基层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兴安盟着力补强基层短板,7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基本标准,19家达到推荐标准,获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总达标率95%;镇村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构建“专+全+防”三融合家庭医生团队840支,2165名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常住人口签约率达66.91%,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6.78%,一张覆盖城乡的健康服务网络越织越密。
兴安盟不断扩大中蒙医药特色优势,兴安盟蒙医医院、科右中旗蒙医医院跻身国家三级甲等民族医院,公立中医(蒙医)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新建1个国家级、12个自治区级中蒙医优势专科、2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级临床优势重点专科,4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落地生根。兴安盟蒙医药博物馆获评全区中(蒙)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2A级旅游景区,成为展示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县级中医(蒙医)医院全部建成“两专科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蒙医馆)实现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简、便、廉、验的中蒙医药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攀升:
健康保障送到群众身边
“十四五”期间,全盟23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接入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重大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从防控成效看,全盟未发生人间或鼠间鼠疫,偶发炭疽病例均得到迅速控制,布病、艾滋病发病率、结核病较“十三五”末均有明显下降,新冠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无新发案例,公共卫生安全防线越筑越牢。

健康干预关口前移,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兴安盟持续强化免疫规划,0—6岁适龄儿童常规疫苗接种率保持95%以上,非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从16种增至22种,接种人数增加25.9%,为儿童健康撑起“免疫伞”。全盟水质合格率从90.82%提升至95.14%,居民健康素养从21.6%提升至33.5%,健康理念逐步融入生活日常。
慢性病管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头戏”。兴安盟在医共体总医院及分院设立慢性病管理中心与一体化门诊,“十四五”期间筛查脑卒中、心血管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22125人次,干预21440人次,推动慢病患者住院率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四类重点疾病过早死亡率“双下降”。2024年,全盟30岁至70岁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8.52%,较2020年降低0.29%;人均寿命提高至79.21岁,健康长寿的愿景照进现实。
全生命周期服务升级:
精准保障覆盖人生每一站
“生二孩时拿到了5000元育儿津贴,社区还经常组织亲子活动,政策太暖心了!”阿尔山市居民张敏的感受,是兴安盟优化人口服务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全面清理不适应当前人口发展形势的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二、三孩家庭发放一次性育儿津贴,累计发放505.7万元。同时,扩大计划生育扶助保障覆盖面,目标人群从10809人增至21291人,项目资金从2484.61万元增至4562.83万元,实现应助尽助。构建计生家庭保险保障体系,120181人参保,理赔支出427.48万元,赔付率52.94%;发放生育关怀公益金431.14万元,惠及2074户家庭,为计生家庭筑起风险“防护墙”。
“以前来医院要挂好几个科室,现在有了老年医学科,一站式解决问题,方便又高效,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今年65岁的银树就是老年医学科建立后的受益者之一。前不久,银树因甲型流感引起身体不适,加之本身患有高血压、轻微脑梗等疾病,入住兴安盟蒙医院老年医学科。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银树的症状明显缓解。
兴安盟聚焦老年健康,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65岁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率达66.23%;建成8家医养结合机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96%,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率100%;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盟,在全区率先实现安宁疗护试点县域全覆盖,让老年人安享健康晚年。

托育服务关乎家庭幸福。兴安盟大力发展普惠托育,独立托育机构从3家增至28家,普惠托位数从3200个增至5446个,每千人口托位数从2.1个增至4.38个,各项指标均居自治区前列,有效缓解“托育难”问题。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兴安盟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婴儿死亡率从3.71‰降至1.8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4.69‰降至3.42‰,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均超97%,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为新生命保驾护航。
兴安盟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乔玉昌表示,“十五五”期间,兴安盟卫健委将紧扣全盟发展大局和群众需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核心,深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全面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高效便捷。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化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建设,完善覆盖盟、旗、乡、村四级急救网络,力争医疗资源核心指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防融合发展,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应急响应能力,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大力推动中(蒙)医药传承创新,健全服务体系,提升特色诊疗能力,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城乡全覆盖的养老与医养康养结合体系,优化普惠托育供给和儿童健康关爱服务,全面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水平,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刁博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