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在广州粤剧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市文化馆上演。兴安盟3支乌兰牧骑队伍跨越3000公里,为广州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活力的视听盛宴。

演出在歌舞乐《北疆赞歌》中拉开序幕。乌力格尔《扬鞭催马新征程》、顶碗舞《祝福》、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等14个节目轮番上演。本次演出巧妙融合南北文化特色,广东民歌《彩云追月》的悠扬旋律与蒙古族歌舞的热烈奔放交相辉映。当《歌唱祖国》音乐响起时,现场观众纷纷跟唱,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深厚情感在歌声中凝聚升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乌兰牧骑的演出,四胡和马头琴的声音太有感染力了!”观看演出后,广州市民辛女士难掩激动。她表示,通过演出不仅领略了兴安盟的壮美风光,更对“蒙古马精神”有了深刻理解。“有奖问答环节我还答对了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问题,拿到了小礼物。”陈女士说,现在已和家人计划,明年夏天去兴安盟感受草原、森林的独特魅力,亲自品鉴兴安盟大米和奶制品。

“广州观众的热情让我们备受鼓舞,每次谢幕时台下的掌声都让我们心里暖暖的。”乌兰牧骑创作演出中心主任白伟光已随队巡演多年,此次广州之行让她印象尤为深刻。她介绍,为了让演出更贴近广州观众,队伍特意加入了《彩云追月》本土民歌,“文化没有地域界限,我们希望通过歌声和舞蹈,让更多人了解兴安盟,也让北疆与岭南的情谊更加深厚。”


“没想到兴安盟不仅有动人的歌舞,还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农畜产品。”从事文旅行业的李先生对演出中介绍的兴安盟旅游资源和“源在兴安”农畜产品十分关注。他认为,此次活动不仅是文化演出,更是一次生动的地域文化推介。“兴安盟的‘一主两副’旅游线路很有吸引力,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独具特色。”他表示后续将与兴安盟积极对接,探索两地文旅合作的可能性,让更多岭南游客走进北疆,也让北疆文化更好地融入岭南市场。




演出期间,乌兰牧骑不仅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还展示了兴安盟大米、阿尔山矿泉水、赤松茸等特色农畜产品及阿尔鹿、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让观众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全方位了解兴安盟的生态优势与发展成果。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60年来,这支从草原走出的文艺队伍已发展至75支,始终以“天为幕、地为台”,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演出尾声,“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不见不散”的邀约回荡在现场。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之约,不仅让北疆文化在岭南大地绽放光彩,更搭建起两地交流合作的桥梁。未来,随着文化互鉴的不断深入,兴安盟与广州将在文旅融合、产业协作等领域开启更多合作可能,共同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文字/记者 郭伟伟 图片/记者 阿如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