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歌舞+宣讲+体验!第42个全盟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现场热潮涌不停

  秋意渐浓,石榴正红。91日至30日,以“融铸北疆、齐心向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第42个全盟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如期而至。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活动接连开展,将民族团结的暖流注入北疆的秋日时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

  社区邻里节:烟火里的团结温情

  在科右中旗党群服务中心满都拉社区,一场邻里文化节活动热闹启幕。趣味游戏、美食体验、文艺表演轮番上演,居民穿梭其间,笑意盈盈。志愿者提供理发、按摩服务,麻辣串香气四溢,西瓜清甜解渴。居民孟标笑着说:“社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邻居们聚在一起,心里特别暖。”这样贴近生活的互动,正是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全盟通过“邻里节”“百家宴”“同心茶话会”等常态化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融入日常。

邻里文化节活动现场

  惠民服务行:田野间的民生答卷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查干嘎查,多项惠民服务滋润着各族群众的心田。兴安盟公立医院发展中心联合医学会中医学分会组织医疗专家开展健康帮扶义诊,让嘎查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盟综合治理中心、法学会等部门联合举办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发放民法典、反有组织犯罪法等宣传材料;志愿者向儿童发放“绿书签”,倡导绿色阅读。医疗、普法、文化服务协同推进,彰显了“全领域推动”民族团结走深走实的工作理念。

多项志愿服务同步进行

  今年活动月,兴安盟把“惠民服务”作为重点抓手,统筹盟旗乡村四级资源,组建“医疗+法律+科技+文化”联合服务队,深入全盟边境嘎查村、重点社区开展服务,切实将民生服务送到各族群众“家门口”。

  视听盛宴:艺术里的同心课堂

  在兴安盟万达广场南侧,一场充满民族风情与团结氛围的文艺演出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翩跹的舞蹈、悠扬的四胡、嘹亮的合唱、亮眼的时装秀,与民族政策宣传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播+思想引领”双赢。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增进对民族政策的理解,掌声与欢呼声中,民族团结的情愫静静流淌。演出以艺术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方式,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

精彩的节目吸引众多市民观看

  活动月期间,兴安盟创新“文艺+宣讲”模式,组织乌兰牧骑、文艺家协会创作民族团结主题文艺作品在全盟开展巡演;同步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书画展、民族政策知识竞答活动;依托“村村响”广播每天播放民族团结故事、开展政策解读,让团结之声传遍草原深处。

  文化浸润:光影里的认同培育

  乌兰浩特市兴安街爱民社区以“文化浸润”为特色,组织开展多项主题活动。居民齐聚活动室观看影片《远去的牧歌》,并分享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盟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化身志愿者深入包联小区清洁环境、发放宣传品,传递文明新风;“鸿雁送书”环节中,社区精选民族政策与民族文化相关书籍免费赠阅,让书香传递团结情。

观看民族团结主题影片

  全盟层面,兴安盟以“文化浸润工程”为牵引,活动月期间统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阵地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览;组织“红色电影放映队”深入偏远嘎查村放映红色影片等,依托“兴安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微信公众号推送“民族团结微故事”,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推动文化认同入脑入心。

  多维体验:歌舞里的精神共鸣

  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通过“文化长廊参观+典型经验分享+文艺演出”三个维度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群众在长廊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脉络,在汇报交流中学习创建经验。安代舞红绸飞扬,四胡琴声悠扬,马头琴深沉动人,《敖包相会》引发全场合唱……十三个节目将演出不断推向高潮,也将“融铸北疆、齐心向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题深深印刻在每个人心中。

充满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作为全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尔本格勒镇的活动是兴安盟整体部署的缩影。活动月期间,兴安盟打造“1+6+N”体验矩阵(1个盟级示范活动、6个旗县市重点活动、N个基层特色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四个与共”“五个认同”。

  从城市社区到草原村镇,从政策宣讲到文艺汇演,从便民服务到文化体验,兴安盟以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聚人气的活动,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立足于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创建工作,兴安盟正通过这些可感可及的行动,让民族团结从抽象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就像一颗颗紧紧相拥的石榴籽,全盟各族群众在这片北疆热土上同心同行,共绘团结进步的美好画卷。(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律丙娟)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