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千里奔赴!京蒙帮扶医生孙超祥在草原筑起不落的“医”靠

  8月中旬,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中蒙医医院的诊室里,传来一阵压抑的呻吟。患者季桂琴被家人左右搀扶着,几乎半抬着挪进诊室。“就睡了两天凉炕,这腰像断了似的,一步都走不动……”她声音颤抖,额头上布满冷汗。

孙超祥医生正在为患者针灸

  孙超祥医生仔细检查后决定:不在腰部施针,而是取针扎入患者手部穴位。“这能行吗?”在场的人有些不解。随即,更让大家诧异的是,施针后,他便让季桂琴在家人的辅助下尝试走路。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奇迹悄然发生。不过两三分钟,季桂琴突然停下脚步,惊讶地说:“腰好像…没那么疼了!”她的腿部渐渐使上了力气。在记者和患者家属的注目下,约半个小时后,这位刚才还需要搀扶才能移动的患者,竟然独自在诊室里缓缓行走了起来。

  这一幕,只是孙超祥医生在科尔沁草原上创造的众多奇迹中的一个缩影。

科右前旗中蒙医医院

  今年5月,当上一批京蒙帮扶医生载誉返京,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孙超祥主动请缨,接过接力棒。38岁的他作别京城繁华,只身奔赴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家人是我最坚实的后盾。”孙超祥言语朴实,“来到兴安盟,我就一个想法:倾尽所学,让来的每位患者都好起来。”

孙超祥医生正在为患者治疗

  精湛的医术,是叩开患者心扉最坚实的基石。患者赵艳军曾因严重腰椎间盘突出寸步难行,孙超祥行云流水的针法,仅十余天就让他重获行走自由。“北京来的孙大夫,医术真高!”赵艳军逢人便说;62岁的杨广梅僵硬已久的颈椎,在银针精准牵引下重新灵活转动,让她再次自如仰望蓝天……患者的口碑如风传遍草原,慕名而来的人们挤满了走廊。

孙超祥医生正在为患者号脉

  诊室的门轻轻开合,患者进进出出,记者却注意到一个细节:无论多忙,孙超祥医生的语调始终温和,看诊时的目光始终专注。趁他喝水的间隙,记者忍不住问起这份始终如一的耐心从何而来。他放下水杯,笑了笑说:“这本来就是当医生该有的样子。”窗外草原辽阔,他的话语平静却有力:“其实刚来这里时,是我先被这片土地温暖了。”他表示,无论是领导同事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是患者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都让他这个异乡人找到了家的归属。他也将这份情谊化作行动,视患者如家人。正是在这种“待患如亲”理念的无声浸润与双向奔赴的暖流中,科右前旗中蒙医医院里弥漫着一种超越寻常医患关系的温情。就诊后的患者,会像家人般自然地整理诊疗床铺,归置整理用过的物品;面对紧张不安的病人,医生们总会多倾注一份耐心,温言软语地开解宽慰;看到做完股骨头坏死手术、尚在康复期的徐艳春在暮色中等候家人,已脱下白大褂的医生毫不犹豫地提出要驱车相送……这些细微之处自然流淌的关怀,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诊疗服务范畴。

义诊中,孙超祥医生为村民号脉

  孙超祥深知,医者的仁心,岂能囿于方寸诊室?草原辽阔,牧民散居,求医之路常常道阻且长。于是,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更偏远的牧区毡房旁、社区的广场上。在远新村义诊时,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带着草原特有的微凉。然而,却挡不住早早闻讯前来的村民。“听说北京的大夫要来,我们激动了好几天,这点雨算啥!”村民张静抹去睫毛上的雨珠,朴实的话语里满是滚烫的信赖。孙超祥每一次这样的跋涉,都是将国家京蒙帮扶的温暖,直接送达草原的“最后一公里”,烙印在牧民的心坎上。

挂满锦旗的科右前旗中蒙医医院走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孙超祥的目光始终投向更远的未来。他知道短暂的帮扶终有归期,唯有为当地锻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变外部“输血”为自身“造血”,才是京蒙帮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对草原健康事业最长情的守护。抵达伊始,他便将重心放在了倾囊相授的“传帮带”上。晨间查房,他化身移动讲堂的导师,细致剖析每一个病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诊疗思路,将经验化作智慧的种子播撒;日常坐诊,他的诊台就是技术熔炉,手把手指导操作要点,让年轻医生在实践中感知针尖的微妙;在专门的实操教学时,他将针灸的精妙、推拿正骨的力道、针刀疗法的精准等中西医结合技术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演示、拆解,力求将这些“绝活”深深注入当地同仁的血脉。“这半年的核心任务非常明确,”孙超祥目标坚定,“就是通过‘理论+实践’,重点锻造几位能独当一面的骨干医师。最终目标是让草原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挂上实实在在的‘北京专家号’!”年轻的主治医师义男,是这场“造血”工程中迅速成长的受益者,他眼中跳动着求知与责任的火苗,“孙老师来了之后,患者一下就多了起来。我们也会抓住一切机会向他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像他一样,守护好草原亲人的健康!”

  草原之上,星河璀璨,孙超祥并非孤例。此刻,在辽阔兴安盟的各级医疗机构,众多来自北京的医者正与他并肩同行。他们跨越千里,如春风拂过科尔沁草原深处。这些首都奔赴的健康使者,扎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维系生命的关隘;以精湛医术为新时代的勒勒车,满载生命曙光与健康福祉,坚定驶向牧民最需要的地方,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镌刻进北疆辽阔大地的年轮,生生不息。

  【记者手记】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中蒙医医院走廊里,满墙的锦旗静静地诉说着一个个健康重生的故事。孙超祥和他的同事们用银针串联起的不仅是穴位与经络,更是北京与内蒙古之间深厚的帮扶情谊。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一种信念:无论多远的距离,都阻隔不了对健康的守护;无论多偏远的草原,都值得拥有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份京蒙情,正如草原上的格桑花,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绚丽绽放。(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文字/记者  董立平  图片视频/记者  王佑凯)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