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看兴安盟如何解锁“千万工程”的幸福密码

  金秋九月,行走在兴安盟广袤的田野上,稻田翻涌着金浪,牧歌回荡在草原,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铺展。从扎赉特旗70万亩水稻良田的全产业链跃升,到科右中旗西日道卜嘎查党建引领下的善治实践,兴安盟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以“一旗(县)一特色、一村一亮点”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北疆路径”。

  “集群化”发展

  “一粒米”撑起黄金产业

  地处北纬46°“寒地水稻黄金带”的扎赉特旗,依托纯净水源、洁净空气、干净土壤的“三净”生态优势,将“千万工程”蕴含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本地实际,走出了一条以“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为核心的水稻振兴之路。

扎赉特旗金黄色的稻田丰收在望

  走进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为让小农户共享现代农业红利,扎赉特旗创新推出“滴滴农机”平台,投入2000万元奖补资金培育93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范围覆盖园区75%的耕地。“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农机就上门了,不仅价格透明效率还更高了!”好力保镇好力保村村民杨杰说。

  为夯实产业根基,扎赉特旗还给予历史项目区耕地每亩一次性700元建设改造补贴,后续15年每年发放300元管护补贴,不仅稳定了水稻种植面积,还让种植户实现亩增收200元以上。如今,扎赉特旗70余万亩水稻种植区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水稻产业成为1.8万户稻农增收的“黄金产业”,更成为内蒙古最大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蒙”字标认证的大米

  “卖原粮”到“做精深”,扎赉特旗不断探索产业融合新路径,全旗14家水稻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可达75万吨。在扎赉特旗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全自动数字化生产线上,稻谷经过清理、碾白、抛光等多道工序,变身成晶莹剔透的大米。“从种到收再到销售,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产优质大米5000多吨,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朴哲君说。

  不仅如此,扎赉特旗还积极引进哈工大科研成果,投资19.23亿元建设水稻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开发出氨基酸、大米糖浆、速食米饭等高附加值产品,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新增产值27.25亿元。

  “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品牌响”,扎赉特旗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让“一粒米”带动乡村发展的效应持续放大,也让兴安盟大米的好味道香飘全国。

色彩斑斓的稻田画

  8万亩“稻鱼、稻鸭、稻蟹、稻虾”四稻共生基地让亩综合收益突破万元。“丰・来”文旅品牌落地,好力保稻谷景区、30公里农旅观光带、色彩斑斓的“稻田画”创意景观,让扎赉特旗年接待游客达到30万人次。

  全旗12家企业获授权使用“兴安盟大米”地理标识,4家企业拿下“蒙”字标,“绰勒银珠”等品牌多次在国际农交会上斩获金奖;扎赉特旗创新推出的“我特有田”私人订制模式备受青睐,6个认领基地实现“按亩卖米”,每亩价格达6600-12000元;京蒙协作推动“北米进京”,年销售额近4亿元,21家企业加入“绿色农畜产品进京联盟”,“兴安盟大米”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精细化”治理

  让小乡村焕发大活力

  如果说扎赉特旗的产业振兴是“集群化”的典范,那么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西日道卜嘎查的发展则是“基层精细化”的生动实践。这个有着百年村史的嘎查,以党建为引领,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实景图,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石模德格玛在稻田里除草

  “我在院子里种的2亩水稻,能增收4000多块钱,而且政府还有‘庭院经济’补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石模德格玛高兴地说。西日道卜嘎查改造200亩水田种植水稻,发放30万元补贴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签订订单收购黏玉米、水稻,推出“西日道卜”大米品牌,让群众“足不出户能增收、家门口能就业”。

西日道卜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养牛业

  除了庭院经济,嘎查还围绕“做牛文章”的发展思路,发展肉牛产业。“西日道卜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自创立以来,发展到现有400多头牛,促进嘎查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合作社管理员胡日查说。嘎查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70%以上农牧户入股,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发展牛产业。2024年转型育肥牛产业链后,每头牛能实现500-1000元的附加值。

西日道卜嘎查组织开展农牧民文艺活动

  农牧民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好,精神文化建设也同步推进。依托百年村史,西日道卜嘎查在元宵节和端午节举办融合运动、文艺、美食等民俗活动,吸引全村千余人共同参与。此外,嘎查还成立法治乌兰牧骑,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创建“八无”嘎查,实现二十年无命案发生;推行“小事网格办、大事集体议”,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从扎赉特旗的“产业集群化”到西日道卜嘎查的“基层精细化”,兴安盟在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中,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北疆路径”:以党组织为“主心骨”,整合资源、凝聚合力,确保乡村振兴方向不偏、力度不减;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不搞“一刀切”,让特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通行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通过政策激励、参与式治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如今的兴安盟,乡村产业节节高,人居环境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兴安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经验实践,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千万工程”的种子在北疆草原结出更丰硕的振兴硕果,谱写“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时代新篇。(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新宇)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