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小院,有绿色果蔬直供城市餐桌,有游客采摘的乡野乐趣,更有农家乐的别具一格。初秋时节,行走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乡间田野,庭院经济生机盎然,自然风景亮丽清新,村里村外的美相得益彰。

清晨5点,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向阳村村民于炳多就和妻子开始了忙碌。西红柿已摘完,准备下午4点多到夜市去卖;晚熟黄瓜苗的大棚刚打理完,目前不用管护;那边的豆角挂满了架,也该摘了。“今年,我在院子里新建了3个冷棚,先后种了茄子、豆角、黄瓜、西红柿,从上市到现在,每天都挺忙,但是忙得很开心。”于炳多说着话,手却没停。于炳多介绍,他的3个冷棚占地1600多平方米,通过“多茬种植”,每栋大棚每年可收入近2万元。

一户一庭院,每个院都有冷棚。过去,农村小院曾是“沉睡的资源”;如今,已成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通过“一户一策” 精准规划,建设规模化庭院冷棚340余栋6万平方米,鼓励农户对庭院“精耕细作”,让庭院里的每寸土地都产生经济价值。

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还充分挖掘庭院的多元潜力,将粮食种植与林果培育融入庭院布局,让庭院经济在“菜篮子” 之外,又撑起了“米袋子”、装满了“果盘子”。
在向阳村刘万全家的院子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良好,饱满的稻穗正在灌浆。妻子董凤萍一边清理杂草一边说:“院里种了2亩水稻,秋天能产2000多斤。水稻大部分都预订出去了,大概有6000元的收入。”
当董凤萍清理稻田的时候,乌兰村村民杜世晶庭院里的李子树已被周边的客人采摘一空。“我家这李子出了名的好吃,每年都能收入4000多元。”杜世晶高兴地说。

庭院里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集合在一起,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景致。而“把农家乐开在自家院里”从谋划变成现实,庭院经济也从“种植产出”向“体验消费”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乌兰村二社的“小草山庄”,王亚茹把庭院农家乐开得有声有色。2万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有河流穿院而过,有果园果香怡人,有农家菜唇齿留香。“小草山庄”涵盖休闲娱乐、餐饮、垂钓、果园采摘等多个功能,2024年,接待游客超2000人,收入近20万元。

农家乐的发展,不仅为自身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我们还与周边10余户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收购他们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等农产品。旺季时,还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王亚茹介绍。
乌兰浩特市的庭院经济发展,不止“一枝独秀”,而是在全市范围内多点开花。
在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孔雀园内,灵动美丽的孔雀悠闲踱步,不时传来阵阵鸟鸣;不远处展示长廊内,孔雀羽毛制作的耳坠、面具、羽毛粘贴画等工艺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10余年间,周海燕姐妹俩在自家庭院养殖的孔雀有300多只,已经发展成为集繁育、养殖、工艺品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周海燕姐妹俩在农闲时免费为村民开展孔雀养殖技术培训。孔雀羽毛工艺品制作项目更是为周边村民,尤其是妇女和残障人士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一些简单的小幅羽毛作品,村民在家利用农闲时间即可完成,每个月可增收3000余元。
葛根庙镇则以“特色庭院采摘+优质民宿体验”为承载点,精心勾勒出“采得田园鲜,宿进诗画里”的乡村旅游新图景,吸引四方游客前来打卡。

在葛根庙镇胡格吉勒嘎查禅溪民宿,宽敞的庭院绿植环绕、花草芬芳,菜园里各类时令果蔬长势喜人,客房内舒适雅致、宽敞整洁。游客或在庭院小径悠然漫步,或结伴采摘新鲜果蔬,沉浸式感受着桃源般的田园生活。

“我在这里住了十几天,体验感非常好。一出门就是蓝蓝的天空、新鲜的空气,还可以自己采摘蔬菜,这种感觉太好了!”北京游客高秋荣满意地说。
如今,在乌兰浩特市,庭院经济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美化乡村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载体。据介绍,乌兰浩特市将继续深挖庭院经济潜力,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持续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包宝音德力格尔 通讯员 梁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