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闭关”五载塑丰碑!非遗传承人王冰鑫用144尊泥塑为时代英雄立传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一间不起眼的工作室里,泥土被赋予了时代的重量。五年,1800多个日夜,非遗泥塑传承人王冰鑫断绝尘嚣,以指尖对话历史,用144尊栩栩如生的泥塑雕像,为感动中国人物铸就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一抔黄土,万千深情。这些平均高度约50厘米的塑像,不仅再现了袁隆平、黄大年等时代楷模的容颜,更凝固了他们爱国、奉献、敬业、牺牲的精神内核。如今,当这组名为《丰碑》的系列作品在兴安盟中小学校园巡回展出时,孩子们清澈的目光与英雄的凝视相遇,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五年“闭关”:与英雄灵魂对话的孤勇之路

  2013年,38岁的王冰鑫做出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断绝一切社交,全身心投入感动中国人物塑像创作。“你疯了吗?”面对亲友的不解,这个平日寡言的中年人眼神坚定:“我要让英雄的精神永远活在这片土地上。”

泥塑创作初期

  为避免扰民,他把工作室从居民楼搬到郊区平房。隆冬时节,寒风刺骨,室内温度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两台“小太阳”取暖器前,王冰鑫的手指冻得发僵,却依然精准地捏塑着每一个细节。焊接骨架、泡大泥、制作模具、铸造玻璃钢、打磨喷漆……十多道工序反复锤炼,有时一尊雕像就要耗时半个月。

  “最难的是捕捉人物的神韵。”王冰鑫告诉记者,为塑造好袁隆平院士,他查阅了上百份资料,“我要让泥土诉说故事,传递精神,而不仅是再现容貌”。

  艺术苦旅:从鲁美进修生到非遗传承人

  1975年出生于普通家庭的王冰鑫,自幼展现出艺术天赋。1996年,他进入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师从名家夯实基础。然而真正让他技艺蜕变的,是对英雄精神的深刻理解。

王冰鑫正在创作中

  “每当完成一尊雕像,仿佛能感受到人物灵魂在与我对话。”王冰鑫记得塑造黄大年雕像时,连续工作36小时后,恍惚间看到雕像嘴角微扬,“那一刻突然理解了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奉献的抉择。”

精心创作中

  2018年,144尊雕像全部完成。作品《袁隆平》被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永久收藏;系列作品《丰碑》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引发广泛关注。

  薪火相传:泥土中的精神种子发芽生长

  如今,在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和乌兰浩特市五一街办事处的支持下,王冰鑫在兴安领创和一环翠社区设立了工作室,感动中国人物雕像也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深入校园,让更多人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孩子们在这里触摸历史,党员干部在此重温初心。不少学生在参观后感叹:“王老师的泥塑,让英雄不再只是书页里的名字,而是可以触摸、能够感受的鲜活存在。”

  在这个追求速成与流量的时代,王冰鑫用五年寂寞而执着的坚守,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匠心——最深远的传承,不只是手艺的传递,更是让一种精神,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穿越时间,永不褪色。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文字/记者  董立平  图片/记者  王佑凯  王鹏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