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兴安盟,田野间满是丰收的景致:金黄稻浪随风起伏,颗粒饱满的稻穗孕育着优质兴安盟大米;水下鱼虾欢腾,鲜活肥美的水产品为农户带来额外收益。如今,“稻渔共生”模式已在兴安盟落地生根,不仅让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更丰富,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粮渔双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的北方盐碱渔业绿色高效增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示范区,7亩“稻-虾”共生田成为当地稻渔农业发展的亮眼样本。

俯身稻田,既能看到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摆,又能瞥见清澈田水中体型肥硕的小龙虾舞动螯钳的身影。今年,这片稻田投放克氏原螯虾虾苗32000只,经过近三个月的科学管护与养殖,小龙虾长势喜人。经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组织水产专家测产,平均个体重量达到41.97克,示范成效初步显现。

“截至目前,已经收获小龙虾1260斤,预计最终产量可达到1500斤左右,折合亩产可达到200斤以上,增加纯收益1300元以上。项目的开展既提升了稻米品质,又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综合效益显著。”乌兰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水产部负责人王守峰说。


科右前旗察尔森镇的“稻-鱼”示范田,同样呈现出米优鱼肥的喜人景象。阳光下,稻秆被饱满的稻穗压弯了腰,一网下去,从稻田水域中打捞起的“福瑞鲤”,条条活蹦乱跳、体态肥美。
“今年我们在稻田里投放了500斤鱼苗,投放的时候每尾鱼大概3两重,现在的鱼已经生长到1斤半至2斤,刚打捞一次就收获近300斤,效益十分可观!”兴安盟家禾米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唐忠林说。

据介绍,这片稻田6月11日投放种苗,每亩投放10公斤(75尾/亩),平均规格133.4克/尾,经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组织相关水产技术专家测产显示,福瑞鲤体重为744.33克/尾,按成活率90%计算,折合亩产100.48斤。这一组亮眼数据,标志着“稻-商品鱼”综合种养模式在此成功落地,结出了沉甸甸的丰收硕果。
近年来,兴安盟利用稻田为基础条件,通过渔艺、农艺的融合,对其进行适度整理,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水产养殖,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已有稻虾、稻蟹、稻鱼等多种技术模式,全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面积达到12万亩。今年,兴安盟围绕“稻-鱼”和“稻-虾”两个典型种养模式,在全盟打造核心示范区2处、辐射示范区14处,通过引进新品种、集成新技术,让兴安盟大米的品牌优势与渔业的增收潜力充分释放。

“我们引进了鲤鱼新品种福瑞鲤2号和南繁北育的小龙虾苗,并在示范区集成应用了饲料投喂技术、田间工程改造技术等相关技术,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双赢’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梳理示范经验,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稻渔高产增效技术规范,进一步扩大示范范围,持续擦亮‘兴安盟大米’金字招牌,推动兴安盟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稳步迈进。”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水产技术科科长李义明说。(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