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兴安盟科右前旗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小流域+侵蚀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成功签约,453.58万元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这不仅是兴安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破冰之举”,更是兴安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全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兴安样本”。
从“资源”到“资产”:生态账本里的民生温度
科右前旗以整流域359.27平方公里为单元,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黑土区侵蚀沟修复两大工程深度融合,通过生态产品核算、市场交易机制创新,让沉睡的生态资源“活”起来。水库村22.32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开发经营权卖出302.5万元,43.17亩耕地以每亩3.5万元成交,收益直指生态治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分红。这组数据背后,是生态价值从“账面数字”到“真金白银”的跨越,更是“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当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生态文明建设便真正落地为民生福祉。
从“有价”到“有市”:市场机制激活绿色动能
此次交易首创“两类空间融合”“双轨协同交易”模式,将小流域治理与侵蚀沟修复的空间效益叠加,将生态产品开发经营权与新增耕地指标的市场价值联动。兴安盟品睿再生资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汇科能源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的参与,印证了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转化的可行性。政府搭建平台、市场配置资源、收益反哺治理的闭环机制,不仅破解了生态保护“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更通过市场化手段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为生态修复注入持久动力。这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收益反哺—循环治理”的“兴安模式”,为全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了新路径。
从“治理”到“振兴”:生态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科右前旗的探索绝非简单的“生态变现”,而是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群众增收深度绑定的系统工程。恢复的80亩耕地、新增的68亩良田,既是黑土地保护的成果,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石;交易收益反哺生态治理,则形成了“保护—修复—收益—再保护”的良性循环。当生态修复成为产业发展的“绿色引擎”,当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靠山”,兴安大地正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北疆实践:为美丽中国贡献内蒙古智慧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科右前旗的突破,是内蒙古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缩影。从草原生态补偿到碳汇交易,从沙地治理产业化到水土保持市场化,内蒙古正以改革创新破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此次交易不仅为全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范式,更向全国展示了“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内蒙古担当。
453.58万元的交易金额,丈量的是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而其背后蕴含的绿色发展哲学,则关乎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当每一片草地、每一条沟壑都能成为增值的生态资产,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将同频共振。(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日查 韩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