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钱借出去好久了,没想到真要回来了!”日前,突泉县居民张某因同事汪某拖欠5万元借款迟迟未还,矛盾激化后到突泉县综治中心求助。法学专家根据借条、转账记录释法明理,算清诉讼“时间账”;调解员拉着两人摆事实,聊情理。一番情法交融的劝导后,促成了调解协议。

在突泉县,这样的高效解纷场景已成常态。一组数据勾勒出这里的治理新气象:1个县级综治中心、9个乡镇级综治中心累计接待群众600余人次,受理矛盾纠纷363件,98.3%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成功率达到83.2%。这背后,是突泉县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贯彻全盟综治中心“吸引来、引导好、提升认知、收获认可” 的 “双引双认”工作思路,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法治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的生动实践。
“前置式”排查筑牢三道防线
“小庞,快帮我看看!管道井里的入户阀一直在漏水,都渗到楼道里了。”近日,突泉县党群服务中心祥和小区一住户在网格群发出求助。网格员庞伟奇立刻上门,发现情况超出物业维修范围后马上上报。县住建局、供热公司和物业共同出手,不仅解决了漏水问题,还排查了整栋楼的管道隐患。

这样的“快速响应”,源于层层递进的“前置排查”机制。为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突泉县构建起“三道防线”:在村(社区),网格员“一日双巡”,及时上报纠纷苗头;楼栋(单元、联户)长通过“板凳议事会”“居民服务恳谈会”收集诉求,同步建立动态监测台账,对矛盾风险点进行“红黄蓝”三色标识,构建第一道防线。乡镇一级统筹综治中心、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形成基层治理“共同体”,织密第二道防线。县级层面建强8个行业性专业调解队伍,安排政法干部接访,组织法学专家、律师轮驻坐班,为群众提供专业“法治套餐”,夯实第三道防线。
“一站式”调处打造“解纷超市”
今年7月,突泉县某宾馆24名员工因被拖欠两个月工资,向县综治中心求助。县综治中心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县人社局、法律援助中心迅速介入。调查发现,欠薪源于原法人张某与现法人李某之间的经济纠纷。调解团队采用“现场调解+云端沟通”模式,线下组织“面对面”磋商,线上反复释法析理,同步对接法院预判司法路径。经多轮协商,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由张某、李某共同支付154192元欠薪。协议经司法确认保障执行,工资全额发放到位。
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得益于突泉县打造的访、调、诉“一站式”平台。多部门入驻县综治中心,形成中心、常驻、轮驻、随驻的“1+8+11+N”多元联动体系,确保“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性解决”。此外,县综治中心以派单模式将矛盾纠纷精准分类,优化“登记受理、分流交办、调处化解、督办反馈、结案归档”五大闭环流程。对群众来说,这里就像“解纷超市”,“进一扇门”就能“找个说法”。

“全景式”服务传递法治温情
法治游戏区,“法治套圈”“滚滚乐”让群众在玩乐中解锁法律知识点;法治竞猜区,“法治盲盒”“知识PK赛”吸引参与者竞相抢答;法治咨询区,多个部门设置宣传展位,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傍晚的突泉县醴泉广场,“法治嘉年华”活动现场十分热闹。“我刚咨询了工伤赔偿,律师不仅详细讲解流程,还送了维权手册,太实用了!”务工人员刘志强说。

为进一步增强群众法治意识,突泉县打出“调解+普法”组合拳,“法治嘉年华”“夜市普法”等特色活动将普法变得“有滋有味”。与此同时,嘎查村(社区)里的“法律明白人”也没闲着。他们大多是“两委”干部,摸清街坊邻居的需求后,组织“围炉夜话”,把普法阵地搬到了院子里、屋檐下。目前,全县已发放综治宣传品5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170余件,收集到的42条诉求均已妥善解决。

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从“单打独斗”到“多元联动”,从“单向宣传”到“全面普法”,突泉县用一次次创新实践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让法治服务的暖意直抵群众心间。(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