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进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里程沟村的赤松茸种植大棚,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特有的清香。一簇簇肥硕鲜嫩的赤松茸破土而出,长势分外喜人。党员王占新正细致地为菌床喷洒营养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赤松茸丰收了,能卖个好价钱!明年还要扩大规模。”他信心满满地说。

然而就在不久前,这片如今生机勃勃的土地,还曾是未能有效利用的闲置资源。如何盘活资产、带领村民增收,曾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今年,里程沟村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大胆尝试,将7亩闲置大棚及松树林地资源整合起来,引入生态适应性与高经济价值兼具的赤松茸品种,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带头开展试种。
产业要落地,机制是关键。该村创新推行“村集体+党员+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免费提供林地,并协调完善了遮阳网、冷库等基础设施,为产业起步提供了坚实保障。试种团队则主动钻研技术,探索出以玉米芯、秸秆搭配牛粪制成种植基料的特色种植法,不仅实现了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还使得赤松茸的成活率超过了95%。

辛勤耕耘结出硕果。里程沟村首年试种便迎来高产,赤松茸亩产鲜菇超过8000斤,预计总收入达10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因其品质优良,产品尚未大规模上市便已收到来自上海的意向订单,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赤松茸试种成功,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2万元的直接增收,更实实在在地惠及农户。该项目成功带动15户农户(其中包括8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并在种植和采收期提供了10余个临时就业岗位。实实在在的效益,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目前已有20户农户主动咨询,表示希望加入下一轮的种植。
“今年赤松茸的丰收,切实提高了村民的种植热情。”里程沟村党支部书记潘贵和表示,“在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示范引领下,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村里将认真总结经验,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努力将赤松茸培育成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兴安盟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马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