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北疆兴安  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扎根群众心田

  最美是秋收,金波叠万畴。随着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圆满落幕,兴安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一场以“融铸北疆、齐心向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模范典型宣讲活动,在全盟城乡大地掀起热潮,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于各族群众心田,凝聚起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

  理论筑基:精准施策,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活动月期间,兴安盟着力强化理论武装,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创新理论深入基层。面向党员干部群体,依托“主题党日”“每周一学”等机制,深入学习《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法规政策。科右中旗新佳木苏木等地推动政策学习与基层实践相结合,通过“大手拉小手”与“小手拉大手”双轨机制,将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政策理论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延伸。面向青少年群体,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将“抗战精神”宣讲与“石榴籽课堂”有机结合,科右前旗多所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剪纸、刺绣、安代舞的技艺传承中,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交融之美。遍布基层的“丹枫理论宣讲队”“石榴籽讲师团”用朴实亲切的百姓话阐释宏大主题,实现宣讲活动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链融合的良好效果。

  文化润心:艺术赋能,让团结之声“声入人心”

  如何增强宣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兴安盟的答案是:以文化赋能,用艺术发声。各旗县市将宣讲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科右中旗“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集文艺汇演、非遗展示、趣味游戏于一体,成为增进邻里情感的欢乐海洋;被誉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科右前旗乌兰牧骑开展“送欢乐 送文明”戏曲进乡村演出20场,经典旋律回荡在田野乡间;扎赉特旗文艺演出以激情奔放的《安代舞》开场,四胡、马头琴的悠扬乐声艺术化地传递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感。

  典型引路:榜样示范,激发见贤思齐正能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活动月突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挖掘宣传一批可信、可学、可感的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蒙古族刺绣带头人白晶莹走进乡镇苏木,动情讲述“刺绣架上的民族团结”。她创办的工作室吸纳汉、蒙古、回等多民族妇女,通过技能培训带动3000余人居家就业,在飞针走线中绣出共同富裕的团结图景。在突泉县,自治区及盟级模范个人黄银昌、王培源等与各村(社区)书记组成宣讲团,深入188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采用“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分享感人故事,解读政策案例,让模范精神照亮基层每个角落。

  实践聚力:知行合一,让团结之花结出发展硕果

  宣讲成效最终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兴安盟坚持宣讲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各族群众将理念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扎赉特旗与北京市丰台区携手举办“京蒙同心·共铸华魂”研学那达慕,组织南北青少年“手拉手”结对,开展农业技术“面对面”交流,好力保镇向胡尔勒镇传授的滴灌技术既增产增收,更增进团结互助情谊。图牧吉镇“指尖传艺”培训班、突泉县“专题宣讲+实地观摩”融合模式,将课堂设在产业园区、田间地头,让干部群众在见证发展成就中深化理解,凝聚团结奋斗的实干力量。

  此次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模范宣讲工作,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主题宣传,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广泛的社会动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兴安盟将继续高擎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让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北疆大地常开长盛。(作者:董志国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