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空间”里的未来密码
——乌兰浩特市华展中学创客教室里的个性化教育
“3、2、1,发射!”随着倒计时指令响起,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华展中学校内的空地上,一枚由学生亲手制作的火箭腾空而起,拖着淡淡白烟直冲云霄。周围瞬时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几名参与制作的学生激动地蹦跳着,目光紧紧追随着空中的火箭,直至它缓缓降落。这充满活力的一幕,正是华展中学创客教室日常的生动缩影,也完美诠释了学校在创新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10月15日,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洒在华展中学创客教室明亮开阔的空间里。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味道”——是3D打印机细微的嗡鸣声与PLA塑料熔融的气息,是激光切割机在木板上精准雕刻留下的淡淡焦香,还有年轻大脑激烈碰撞时迸发的思维火花。这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更像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造物空间”,处处都涌动着创造的激情与自主学习的活力。在手工制作区的桌面上,摆放着卡纸、胶水、剪刀等工具,学生们正为火箭装饰外壳。“我们这次制作的是水火箭,主要利用水和空气的压力来推动升空。”正在调试发射装置的吕学智介绍道,“从确定方案、收集材料、组装部件到反复测试调整,整个过程都是我们小组自主完成的。”他脸上洋溢的自豪笑容,正是传统课堂难以赋予的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
华展中学创客教室之所以能让学生如此投入,源于学校秉持的“自助式选择、订单式传导、个性化学习、定制式服务、自主化管理、国际化视野、数字化驱动”的先进教育理念。这里没有统一的课本与整齐划一的操作,有的是学生基于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的项目。从机器人编程到3D建模,从智能硬件到无人机编队,每个工作台都是独立的梦想孵化器。学校提供包含先进设备和基础材料的资源池,选择哪条“梦想之鱼”完全由学生决定。这种“自助式选择”理念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同时,创客教室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个性化学习能力。针对知识盲区、思维习惯和动手能力的不同,教师会实施差异化引导:对理论扎实但动手较弱的学生,建议从电路仿真入手;对创意丰富但逻辑不足的学生,则协助构建项目管理框架。这里没有统一的学习节奏与固定方法,学生自主探寻最适合的路径,体验知识量身定制的快乐。当学生确定项目后,“订单式传导”指导模式即发挥关键作用——教师如同接收“订单”的顾问,根据具体需求与项目进展提供精准指导。在此,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唯一权威,而是穿梭于各项目组的“超级顾问”与“知识后援”。

学校深知,创新火花需要充足燃料。为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创客教室提供“定制式服务”,无论是特殊材料还是专业设备使用,学校都会全力支持。在享受资源的同时,学生也承担管理责任。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制的教室,由管委会负责设备维护、耗材清点、卫生监督及新成员培训。学生唐志凯指着墙上的值日表和使用登记册说:“从申请设备、完成项目到整理复原工作台,全程需要自我负责。这不仅锻炼了我的技术,更培养了责任感与领导力。”华展中学的创客教育具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学校积极引入全球创新案例与先进理念,助力学生立足更高平台思考创新。同时,“数字化驱动”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学生可借助先进设备将创意转化为现实,学校搭建的数字化学习 平台则提供丰富资源与交流渠道,便于随时查阅资料、分享经验。
当放学的铃声响起,创客教室里仍有许多学生坚守“工位”完善作品。窗外,夕阳为校园镀上金辉;窗内,这些年轻的创造者正用热情与智慧点亮通往未来的明灯。
华展中学创客教室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完整教育哲学的实践载体。在这里,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一种敢于挑战未知、善于求解困难、乐于合作共赢的创新者品格。这间充满活力的教室,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