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籽粒直收、颗粒归仓!兴安盟交出节粮减损新答卷→

  1025日,在兴安农垦呼和马场的试验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过,金黄的玉米穗被迅速摘取,经过机内剥离、筛选,饱满的玉米籽粒如金色瀑布般倾泻而下装入运输车,这是当地正在攻关的机械化籽粒直收技术应用场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春玉米、大豆轮间作低水分高质量粒收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项目正在这里进行验收,并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将科学储粮 机收减损贯穿全程,为破解当地玉米机械化籽粒直收难题、探索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提供了新路径。

整齐划一的收割场景

收割机正在田间收割玉米

  长期以来,兴安盟玉米收获多采用先收果穗、晾晒后再脱粒的方式,存在适宜机械直收籽粒的中晚熟品种少、配套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制约了生产效率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项目团队从优选良种、营养调控、带状复合种植三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向着低水分、高质量籽粒直收的目标冲刺。

参与验收的专家在察看玉米果穗成熟度

  在优选良种方面,C1563C7637、兴丰176个玉米品种被纳入试验,科研人员将根据其脱水速度、抗倒伏性、籽粒坚实度等指标,筛选出最适合当地机械化籽粒直收的优良品种。在营养调控方面,项目组选取C1563C2235两个品种,在玉米生长的小喇叭口期,对部分试验田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与未喷施的常规田块进行对比。兴安盟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科科长王坤介绍,增施钾肥处理的玉米籽粒脱水速率明显加快,较对照处理籽粒含水率低2%左右,亩产增加 50-100 公斤左右。

技术人员正在检测玉米粒中的水分

  在种植模式方面,试验采用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并结合秸秆还田技术。试验田中,玉米品种C1563与大豆品种脉育565科学间作,玉米密度为每亩5500株,大豆密度为每亩16000株,并设有单一种植的对照田。项目负责人、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于晓芳教授表示:这种模式通过合理搭配玉米与大豆,优化资源配置,不仅有助于黑土地保护和地力培肥,还能实现稳粮增豆、增产增收的双重目标。

籽粒直收的玉米倾泻而下装入运输车

  项目团队将根据验收结果,进一步优化技术参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于晓芳教授表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降低收获损失,提高生产效益,同时提升大豆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这片充满希望的试验田,正孕育着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兴安盟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马旭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