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沃野鎏金绘新卷

  沃野鎏金绘新卷

  ——兴安农垦呼和分公司深化改革绘就“丰饶、美丽、幸福”图景侧记

  编者按:

  深秋时节的兴安农垦呼和分公司,天高云淡,沃野鎏金。田间地头跃动着丰收的喜悦,街巷庭院洋溢着宜居之美。这座现代化农场,正以深化改革为笔、以治理创新为墨,在黑土地上铺展着一幅“产业丰饶、环境美丽、生活幸福”的立体画卷。职工群众绽放的笑颜,正是这幅画卷生动的注脚。

  走进分公司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引擎”正释放强劲动能:便民服务窗口高效运转,党建阵地凝聚民心,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土地规模化经营改革深入推进,通过资源整合、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充分激发了生产主体的内生动力。在“三供一业两治理”(供水、供电、供热及物业管理,社会管理与环境治理)专项行动中,从民生保障到公共服务,从环境整治到社区治理,精细化管理体系日益完善。

  从飘扬党旗的红色阵地到翻滚麦浪的金色田畴,从温暖民心的“三供一业”到创新实践的治理模式,呼和分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时代脉搏。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升级后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规模化种植基地里农机轰鸣奏响丰收乐章,改造后的居民区环境整洁宜居。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改革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的生动写照。

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

  深秋时节转型忙   牧业升级粮满仓

  深秋十月,走进兴安农垦呼和分公司,广袤的田野上铺展着丰收的金黄。大型收割机隆隆作响,在玉米田间往复穿梭,职工们正忙着收割、搬运,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此同时,在分公司一角的“全株玉米青贮型日粮高效利用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现场,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崭新的AT-3A全自动粉料机组、卧式TMR混合机和小型裹包机正开足马力高速运转。工人们默契配合,将粉碎的玉米秸秆等原料投入设备,经过一系列自动化工序,一包包球形的、营养丰富的青贮饲草料新鲜“出炉”,标志着这一重点项目从紧锣密鼓的建设阶段,转入高效的生产运营阶段。

  眼前这番忙碌,蕴含着呼和分公司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希望。该项目获得2024年中央财政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支持,并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提供的技术支撑。其核心在于,探索并实践“全株玉米青贮+自加工精饲料”的创新模式。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成功研发出适合基础母牛的低成本精补料配方。通过采用豆粕、DDGS、玉米等优质原料,利用AT-3A全自动粉料机组进行精细加工,再借助卧式TMR混合机实现营养成分的精准配比,最终生产出满足牲畜不同生长阶段需求的全价配合日粮。

“全株玉米青贮型日粮高效利用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忙碌的现场

  据悉,项目正式投产后,生产能力将显著提升,可实现日加工自产精饲料35吨、生产全混合日粮15吨。初步预计,这一新模式能降低牲畜饲养成本15%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项目还肩负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使命,将带动周边2000头肉牛参与应用,有效提升区域整体养殖技术水平,推动养殖方式向现代化、精细化转变。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等突出优势,再配合科学的配方和标准化的机械加工,不仅能有效缓解优质饲草供应不足的瓶颈问题,更能有力推动种养结合与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的普及应用。”项目负责人包健表示,这一技术模式,为中小规模养殖户提供了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高效饲养解决方案,对提升区域畜牧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具重要推动作用,为实现牲畜养殖“节本、提质、增效”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律丙娟)

  田畴织锦丰收景         改革赋能促振兴

  深秋的兴安农垦呼和分公司,是一幅用金色与火红渲染的巨幅油画。驱车穿行在广袤的田野间,一望无际的大豆田豆荚饱满,沉甸甸地垂弯了枝头;连片的高粱地红浪翻滚,穗粒充盈,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田埂上,农机手驾驶着大型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轰鸣声中,饱满的果实源源不断涌入粮箱;地头边,职工们正估算亩产斤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管理一区,农机手于建新正驾驶着收割机,平稳地驶入玉米田。所过之处,植株被整齐地卷入,经过脱粒、分离,金灿灿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进一旁的运粮车车厢;而粉碎后的秸秆被均匀地抛洒在身后,为土地盖上一条“棉被”。于建新透过驾驶室的玻璃,望着后方如小山般堆积的玉米,脸上难掩笑意。另一处的高粱地里,则是另一番火热景象,三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并肩作业。“咱们这高粱,可是争气了!”职工吴国华说,“今年稳稳1000斤往上!这一亩地增加200斤,总产量就是将近6万斤的额外收获啊!”

  丰收的景象年年有,但今年的丰收在呼和分公司每一位职工心里,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每亩200斤的高粱增产和100斤的玉米增产,并非仅来自风调雨顺,更源于呼和分公司年初那场刀刃向内的“破”与“立”。

饱满的果实源源不断涌入粮箱

  过去,呼和分公司面临作业区分散、管理效率不高、土地经营碎片化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为破解发展瓶颈,今年以来,呼和分公司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了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绘就了一幅农业增效、职工增收的振兴画卷。管理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模式,明确责任主体以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坚持多劳多得原则,完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效益。

  “我们把‘四个拳头’攥成了‘一个拳头’。”呼和分公司副总经理叶立国在解释改革初衷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过去力量分散,四个作业区各自为战,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现在资源集中了,指令畅通了,管理成本显著下降,工作效率成倍提升,这为我们实施更精细化的农业管理奠定了基础。”站在整合后的一区调度中心,叶立国指着墙上的全域农业分布图向记者介绍。为改变现状,分公司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果断启动机构整合改革,将原有的四个作业区和农机服务站优化整合为两个作业区,实现了资源的集中配置与高效利用。

  机构整合是“破”,管理机制的改革则是“立”。呼和分公司在整合后的两大作业区,推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全面贯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这意味着,每个作业区都成为真正的经营主体和利润中心,其收入与最终的产量、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

  “以前是分公司发工资,旱涝保收,心里安稳但没啥奔头。”一区副队长吴国华感慨道,“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作业区自己就是个‘小公司’,种多少地、用多少油、费多少种,都得精打细算。年底赚多少钱,直接决定我们每个人的分红。”这种转变,直接点燃了职工们的内生动力。以往需要分公司三令五申的节本降耗,如今成了职工们的自觉行动。农机手自发研究最省油的作业路线,田间管理员顶着烈日反复巡查,只为及时发现病虫害、减少损失。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省下的每一分钱、增产的每一斤粮食,最终都会体现在自己的收入上。“现在大家伙儿的心气儿可高了!”在第一作业区的田间地头,正在检查高粱成熟度的职工白云峰笑着说,“大家经常自发聚在一起,讨论怎么施肥更合理,哪种除草剂效果更好。这地啊,就像自己家的买卖,能不上心吗?”

  在推进规模经营和机制改革的同时,呼和分公司丝毫没有放松最基础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制度。在坚持土地国有和集体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规范、权责清晰的承包合同,赋予作业区和职工更稳定的预期。这种做法,为种地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地还是国家的,但我们心里踏实了。”一名承包耕地的职工表示,“合同写得明明白白,投入了、改良了,收益是有保障的。这样我们才敢投入,才愿意采用秸秆还田、深松深耕这些虽然增加成本,但有利于地力恢复的措施。”

  规范的土地承包制度,不仅稳定了民心,更盘活了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整合,把零散地块连接成片,非常适合大型机械化作业,为增产增效创造了客观条件。今年大豆和高粱的丰收,正是建立在这片被精心规划和呵护的土地之上。

  “我们将继续深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更多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扩大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让土地产出更高的效益,让种植户获得更多收入。”叶立国望着丰收的田野,信心满满地说。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金色的田野上,勾勒出一幅壮丽的丰收图景。呼和分公司以改革为引擎,以规模经营为路径,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难题,更走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职工富裕化的振兴之路。(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政企分开显效能   暖流劲涌黑土地

  十月深秋,兴安岭下寒意渐浓。走进兴安农垦呼和分公司,但见道路平整如砥,院落整洁有序。老职工敖丽萍家的阳光房内,海棠、三角梅、仙客来竞相绽放,绿萝藤蔓垂落如瀑,屋内暖意融融,与窗外萧瑟的秋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盎然生机,正是今冬供暖保障扎实有力的生动注脚。

  为应对寒潮侵袭,确保职工群众温暖过冬,呼和分公司于1013日准时启炉点火,拉开采暖季序幕。锅炉房内炉火正旺,供热系统平稳运行,滚滚暖流顺着密集的管网注入职工家中。

  据悉,早在九月上旬,呼和分公司便未雨绸缪,对供热锅炉、主管网开展系统性检修,排查消除隐患,为冬季供暖系上“安全带”。供暖期间,运行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动态监测数据变化,依据气温灵活调节参数。同时,组建专业应急抢修队随时待命,构筑起坚实可靠的“温暖防线”。

敖丽萍家温暖如春

  这道“温暖防线”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改革脉络。随着“三供一业两治理”深入推进,呼和分公司将供水、供电、供暖及物业、垃圾污水处理等社会职能整体移交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人民政府,标志着分公司改革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公司得以轻装上阵,更专注于现代化农牧业发展,实现政企分开、专业运营。

  日前举行的社会服务管理职能移交仪式上,《葛根庙镇承接呼和马场社会服务管理职能移交协议》的签署,不仅搭建起服务群众“不断档”的桥梁,更彰显了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决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移交后的首场民生大考,葛根庙镇人民政府与供暖企业现场达成供暖协议,确保辖区群众温暖过冬。两份协议相辅相成,既丈量出农垦改革的实践深度,更传递着“改革为了人民”的执政温度。

  此刻,敖丽萍家中盛开的鲜花,不仅是冬日里的一抹亮色,更是改革春风拂过黑土地的生动画卷。当企业专注主业提质增效,政府优化服务精准施策,职工群众的获得感便如这满室春色,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静静绽放。(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律丙娟)

  党旗飘扬麦浪间   网格服务暖民心

  清晨的阳光洒在兴安农垦呼和分公司的田野上,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与远处红顶白墙的党群服务中心相映成景。走进服务中心大厅,“为民服务 初心如磐”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办事窗口前不见排长队的拥挤,几位老人正由网格员指导着在自助终端前操作手机。“以前最发愁这半年一次的退休认证,要么得等子女放假回来,要么就得麻烦邻居帮忙操作手机。现在好了,我溜达着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我用手机,几分钟就办妥了!”刚完成认证的退休职工曹大娘笑着说。她展示着手机上的认证成功界面,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

  在深化农垦体制改革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呼和分公司将其精心建设、高效运行的党群服务中心正式移交当地政府管理。移交前,呼和分公司已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服务职工群众、凝聚党心民心的坚强阵地,其探索形成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尤为亮眼,为后续地方政府接管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同类地区基层服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工作

  呼和分公司党委深刻认识到,党群服务中心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破解以往服务群众“看得见、摸不着”“管得了、管不好”的难题,分公司党委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枢纽,创新建立全域覆盖的网格体系,将“逐级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工作模式和“分层建立、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分工协作”的工作原则落到实处,构建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相联、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网格中解决,让党的温暖在服务中传递。

  “我们按照‘尊重传统、方便管理、界限清晰’的原则,把分公司划分为7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备了网格长、网格员,实现了‘场有网、连有格、户有人’的全覆盖。”呼和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滕倩指着墙上的网格分布图介绍道。在网格划分过程中,分公司充分考虑生产连队的地域特点、人口分布和产业布局,以生产连队为基本单元建立纵向网格,将党建、综治、民政、社保、卫健等服务职能全部融入网格,形成了“党委统筹、支部牵头、网格主战、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每名网格员负责50户群众,随身携带“网格民情日志”,走家入户了解群众需求,记录群众诉求,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日志上详细记录着每户群众的家庭情况、联系方式、诉求愿望和办理结果。

  为让网格体系高效运转,分公司建立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响应机制。网格员在发现如耕地界限纠纷等问题后,第一时间根据类型分流至相关部门,部门须在规定时间内响应处置,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群众。以往可能激化的邻里矛盾,如今通过网格员及时上报相关单位现场调解处理,效率显著提升。去年以来,分公司通过网格体系共收集群众诉求65件,全部办结,办结率与群众满意度均达100%

  如今的呼和分公司,网格体系已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纽带,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之家”。走进分公司的各个连队,村容整洁、邻里和睦,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办事难、办事慢,现在办事方便快捷;以前有困难没人管,现在网格员随叫随到。这都是网格体系带来的变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职工们的话语朴实而真挚,道出了对网格服务的认可和满意。

  此次党群服务中心移交地方政府,是农垦改革持续推进下的必然步骤。移交工作准备充分,衔接有序。分公司不仅移交了设施完善的物理场所,更重要的是将这套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成熟的运行机制以及一支具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骨干力量,一并移交给了地方政府。这为地方政府接手后能够迅速熟悉情况、延续服务、甚至优化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软资产”。

  “站在新的起点上,党群服务中心将继续完善网格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把服务中心建设得更加温馨、更加高效。让网格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服务群众的‘便民店’、基层治理的‘桥头堡’,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宏娇表示。(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