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这片土地念了啥“三字诀”?竟成了“两山”转化生动的答案

  26.74%的森林覆盖率、75.15%的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成为发展的底色,当4718.7亿元的“生态家底”让绿水青山有了价值,兴安盟广袤的森林和草原不再只是生态屏障,而成为一部“两山”转化的鲜活教材。

兴安盟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高达75.15%

  近年来,兴安盟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念好“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的“三字诀”,探索形成一条符合中央精神、体现地区特色,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资源转化之路。

  守绿换金,不断厚植生态优势

  天刚蒙蒙亮,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村委会副主任、村级林草长韩金财便像往常一样出发巡山。

  “我负责的林地有1.4万平方米。”韩金财指着郁郁葱葱的树林自豪地说,“这么大一片林子都归我管护,责任重着呢!”

兴安盟森林覆盖率达26.74%

  兴安盟将全盟林草资源划成一个个网格,每一个网格有对应的林草长,构建起盟、旗、乡、村四级贯通的责任体系,这是兴安盟落实林草长制的一个缩影。

  从盟级统筹到村级守护,全盟1700名林草长、1300名河湖长层层压实责任,实现“山林有人护、河湖有人管”的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整合近万名护林员、草管员,划定管护责任区,让每一片林、每一亩草都有专属的“绿色管家”。

东方白鹳在兴安盟安家

  林草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加强林草资源管理及执法监督,是确保林草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关键举措。

  在科右中旗新佳木苏木的林地边缘,科右中旗林草执法中队队员代文学手持平板电脑,目光紧盯着屏幕上的卫星图斑,逐片核查林木生长状况。“这几处林木长势良好,未发现乱砍滥伐痕迹。”他一边在巡查记录上精准标注位置,一边与身旁的生态护林员交流着。

  兴安盟在全区率先实现重点区域林草执法力量全覆盖,可按照林地、草地、湿地资源体量及国家下发图斑数量,动态调配补充林草执法力量。同时,由公安机关和林草部门共同保障林草执法工作,构建“日常巡查+专项整治+案件查办”的严密执法监管闭环,对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草地等行为形成“严管+打击”的林草资源管护体系。

牛羊成群马儿肥壮

  “以前总觉得羊越多越好,结果对草场破坏很大。草原‘带薪休假’后,草长得好了,我们的收入不仅没降反而更高了。”在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阿拉坦敖都嘎查,牧民青格尔欣喜地向记者说起草原休牧的好处。

  在兴安盟,草原过牧曾是制约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为破解这一困境,兴安盟结合创建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围绕“人、畜、草”和谐共生,出台18条硬措施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从“监测、管控、奖惩”关键环节入手,积极探索草原补奖资金“见效发钱”、草原生态保护“带薪休假”、饲草流通供应“中央厨房”等多种模式,打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组合拳”,不断筑牢绿色根基,厚植生态优势。

  添绿增金,持续提升生态功能

  秋风瑟瑟,掠过广袤的兴安大地,染上了五彩斑斓的色彩。

  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兴安盟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六期工程落地见效。自1980年以来,累计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1447.33万亩,全盟森林覆盖率从17.5%跃升至26.74%

兴安盟全面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2023年,兴安盟全面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创新运用“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重”的治理模式。2024年,乘胜启动“灭黄”行动,攻克最后5.9万亩裸露沙地,历史性达成“全域无黄”。2025年“增绿”行动接续推进,86.43万亩沙化土地重披绿装,林草植被盖度稳步提升。

  在这场绿色征程中,通过推广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集体治沙等模式,吸纳兴安盟农牧民6.3万人次参与,发放劳务报酬8.5亿元。

归流河生态公园风景如画

  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罕山、神骏山、洮儿河、归流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对5座废弃矿坑修复改造,成功打造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神骏湾生态体验区,为城市添新绿、增美景。

  2025年“十一”假期,乌兰浩特市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游人如织。来自吉林省的游客白云瑶在花渐马场体验骑乘:“这几年兴安盟生态越来越好,景区特别美,成了我们一家人周末放松的首选。”这片美景的前身,曾是一座因采石而破损的矿坑。2017年,乌兰浩特市投入20亿元实施“城市双修”,打造近400公顷的生态度假区,实现从“伤疤”到“风景”的蝶变。

  绿色底蕴日益深厚,绿富同兴之路越走越宽。

  扎赉特旗中心林场大榛子种植基地,榛果满枝。“今年3500亩榛子进入盛果期,预计产量100万斤,产值约1200万元。”基地负责人刘永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兴安盟紧抓“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机遇,在造林种草、防风治沙等项目中,扩大沙果、榛子、文冠果等经济林种植规模,大力发展木耳、赤松茸等林下食用菌产业,通过培育引进龙头企业、规范专业合作社,不断延伸林草产业链。2024年,全盟林草产业总产值达54亿元,较2021年增长75.4%

  点绿成金,推动实现生态增值

  4718.7亿元!”

  2022年,兴安盟在全区率先完成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构建适于本地特色的核算技术方案,让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山好水,有了清晰的价值“账本”。

  同时,兴安盟积极融入国家生态产品信息平台,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为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量化依据和制度保障。

  系列举措,为生态产品“入市交易”推开了大门。

  “以前种树算的是生态账,没想到现在还能算‘碳汇账’。”2023年,阿尔山市成为兴安盟首批林草碳汇开发试点地区之一,这让和树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管护员白玉华满是感慨。

  2023年,兴安盟实现全区首单CCER林业碳汇期货交易100万元、首单VCS草原碳汇期货交易90万元、首单农田碳汇项目开发;2024年,兴安盟开发林业CCER项目88万亩,实现交易收益582万元。

水稻丰收,农民笑开颜

  依托这片绿色净土的资源禀赋,2022年兴安盟发布全国首个域牌形象 “兴安岭上兴安盟”,让 “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的邀约深入人心。“兴安盟大米”“兴安盟牛肉”“阿尔山矿泉水”等区域公用品牌更是大放光彩,“兴安盟大米”以“一家煮饭十家香”的美誉铸就了262.87亿元的品牌价值。

  在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兴安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岭上兴安风机矗立、乘风而舞

  一片片光伏板覆盖在广袤土地上,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国内最大陆地风电基地——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投产;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甲醇项目一期生物质气化炉工艺验证顺利完成……截至目前,全盟新能源建成装机容量78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73%

中广核兴安盟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一期光伏50万千瓦现场

  生态优势更催热了文旅经济,2025年“十一”假期,阿尔山以340%的搜索热度涨幅跻身全国“反向出行”热门目的地,49.38万人次的游客循着层林尽染的秋景而来,在火山天池与不冻河间定格“秋日限定”美景,用6.17亿元的旅游收入印证了生态文旅的强大吸引力。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候鸟栖息

  秋风染就的斑斓色彩,不仅装点着兴安岭的四季,更映照着这片土地发展的成色。从林草长巡护的足迹,到碳汇交易市场的电子账单;从废弃矿坑的华丽转身,到游人如织的生态画卷——兴安盟以坚定的行动诠释着“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今日的兴安盟,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恢宏乐章,正在北疆大地激昂奏响。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雨格

编辑:萨其茹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