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兴安盟迎来丰收季。在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8台大型玉米籽粒收割机在田间有序作业,机械轰鸣声中,一穗穗玉米被鱼贯般吸进机器,金黄的玉米经直接脱粒后输入粮仓,一幅现代化丰收图景跃然眼前。

“这在几年前都不敢想象。”站在田埂上的兴安农垦吐列毛杜农场规模化管理区一区主任安文鹏,望着繁忙的农机群感慨道。该农场已连续7年应用籽粒直收技术,彻底革新了传统摘穗收获模式。过去存在人工投入大、机械丢穗多、“地趴粮”导致霉变、鼠害严重等问题,粮食损耗率居高不下。如今,籽粒直收技术实现田间直接脱粒,收获的玉米即时输送至烘干塔进入标准化仓储,既破解了“地趴粮”难题,更显著降低了作业损耗。安文鹏算了一笔经济账:“今年玉米平均亩产达1400余斤,较去年增产200斤。叠加籽粒直收节省的人工与减损成本,按每斤玉米0.9元市场价计算,亩均增收超过200元,这是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

籽粒直收技术的推广,是兴安农垦践行科学种粮、实现减损增收的典型例证。据兴安农垦集团农业科技部部长陈铁锁介绍,兴安农垦常年稳定种植玉米80万亩。近年来,农垦系统将减损增效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重点推广籽粒直收、立体储粮、集中储粮等科学模式。目前,20万亩规模化种植地块已全部实现籽粒直收;同时,通过项目资金与企业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为分散种植农户配置立体储粮仓,并硬化场院地面建设集中储粮点,有效化解了小农户科学储粮难题。
兴安盟发改委副主任刘扬表示,作为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兴安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节约行动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理念。2022年至2025年,兴安盟创新总结出立体储粮、集中储粮、粮食代存、籽粒直收等四大科学储粮“兴安盟模式”,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预计2025年全盟玉米总产量将达120亿斤,超过90%的玉米实现科学存储,节损粮食约占年度总产量的5%。
下一步,兴安盟将持续强化粮食减损增收政策宣传与先进技术推广力度,精准落实补助资金,因户施策推进储粮工作,切实将惠民措施落到实处,助力农民守好“钱袋子”、拓宽增收渠道。如今,爱粮节粮的良好风尚正在兴安盟蔚然兴起。(兴安盟融媒体中心 文字/记者 刁博禹 图片/记者 毕力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