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冬的寒意点染北疆,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的田野褪去了秋的金黄,设施大棚内、粮食车间里,新的生机与活力正悄然涌动。记者跟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唐子健,从生产一线到民生现场,记录这位基层干部步履不停的日常,感受他带领干部群众用实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变化。

清晨,五家子村的设施大棚里暖意融融,湿润空气中菌香浮动。唐子健俯身查看破土而出的羊肚菌,神情专注。“搞反季种植,就是要把‘冬闲田’变成‘四季田’,让乡亲们天天有活儿干,月月有钱挣。”他对记者道出初衷。

唐子健和镇班子成员,抓住好力保镇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的机遇,通过拆旧复垦盘活土地资源,在3个村建起35栋现代化大棚。他们创新推行“基地+农户”的用工模式,带动6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这小小的羊肚菌跨越千里,远销北京、广东、云南等地,成为乡亲们致富的“金钥匙”。唐子健细细核算效益:“别看个头小,一斤能卖到120元。按一栋大棚亩产600斤计算,收益就是7.2万元。35栋大棚年产值稳稳超过240万元,这可是富民增收的产业。”

离开生机盎然的大棚,唐子健步履不停,赶往扎赉特旗魏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稳定运转。在恒温仓储区,唐子健抓起一把“龙洋”稻米介绍道:“我们引进‘轻碾’工艺,最大限度保留稻米营养、降低碎米率,就是要保障每一粒大米都鲜亮、喷香。”

作为兴安盟大米的黄金产区,好力保镇今年12.7万亩水稻实现满栽满插。身为领头人,唐子健深谙产业升级是关键。他牵头撰写了《关于发展好力保镇万亩有机水稻基地建设的提案》,并推动组建了“四企两社一中心”产业联合体,大力推广稻鱼、稻蟹、稻鸭、稻鳅等综合种养模式。仅2024年,全镇就有1.2万亩水稻实现生态种养,每亩增收1000元,走稳了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唐镇长,快进屋暖和暖和!”离开大米加工车间,唐子健来到水田村搬迁安置小区,居民屈静热情招呼。走进窗明几净的新居,暖意融融,温馨雅致。“搬进楼房,环境好了,出门就是小广场,屋里暖和亮堂!”细数新生活,屈静的脸上笑容舒展。

这笑容背后,凝结着唐子健及镇班子为民安居的扎实努力。2023年,好力保镇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试点,启动了覆盖4个村16个自然屯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他们投入12.8亿元,建成970套回迁楼房,并创新实施货币安置、回迁楼安置、异地购房补偿、以房换楼、公立幸福院安置五种模式,让2388户群众顺利告别旧居,圆了“下地是农民,回家是市民”的安居梦。唐子健常说:“民生改善,落脚点就是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

民生福祉,安全为基。当天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宏嘉热力有限公司。唐子健带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仔细查看设备运行记录,反复叮嘱负责人:“消防器材要定期检验,警示标识要醒目清晰,员工培训不能松懈。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检查组对发现的问题当场下达整改清单,明确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唐子健语气坚定:“防患于未然,才能真正让群众安心、让企业放心。”
从晨光微露到暮色四合,唐子健的身影穿梭于大棚、米业车间、社区楼宇之间。他那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勾画着产业发展的蓝图,记录着群众的所需所盼,也追踪着一个个问题的整改进度。在好力保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这位扎根基层的实干家,正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让“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和美”的振兴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图景。(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律丙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