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十年磨一“羽” 周海燕如何用“不褪色的信誉”打开市场?

  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的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内,阳光透过玻璃窗轻柔洒落,展柜中色彩斑斓的孔雀羽毛工艺品熠熠生辉。一枚枚胸针上,羽片纹路清晰如画;一件件标本里,尾羽舒展宛如初生。这些历经时光雕琢却依旧绚烂的物件,恰似合作社理事长周海燕坚守十年的诚信承诺,在乡村振兴的广袤沃土上绽放出璀璨光芒。

周海燕向孩子们介绍孔雀羽毛工艺品

  海燕姐,你看我这次做的头饰合格不?清晨,合作社里,学员手捧刚完成的作品,眼神中满是期待。周海燕微笑着接过,仔细端详后耐心指出不足:这里的羽毛排列再调整下,对齐一些,作品才更精致。这样的场景,在合作社早已成为日常。

周海燕在制作孔雀羽毛工艺品

  2016年,周海燕目睹身边乡村妇女、残障人士因缺乏技能而愁容满面,心中满是触动。她毅然许下包教包会、包回收的诺言。为了让乡亲们安心,她不仅车接车送学员到合作社,免费提供制作材料,还提前签订回收协议,将收购价格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学员陈乌云高娃对第一次拿到报酬的场景记忆犹新:第一个月,我做了100多个胸针,很快就拿到了2000块钱。那时,她靠放羊勉强维持生计,听说有免费手艺可学,还能居家赚钱,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冬天路滑,周海燕每天都会开车挨家接学员去学习。有一次,陈乌云高娃做的头饰没达到标准,周海燕没有拒收,而是陪着她返工修改,直至合格。如今,陈乌云高娃不仅靠这门手艺月入过万,还当选了村里的妇联主任。

周海燕在培训学员

  截至目前,周海燕已累计培训学员3600人次。100余名学员实现稳定增收,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雀羽毛工艺品制作技艺)传承人,周海燕对品质的坚守近乎严苛。为了保证孔雀羽毛的色泽光亮,她反复试验,精心钻研出科学的饲料配方;制作孔雀标本时,从消毒防腐到支架搭建,再到填充缝合,每一步都精益求精。

  有一次,一家合作商急需一批标本,周海燕在检查时发现3件作品尾羽不够舒展,她当场决定销毁重制。宁可自己赔钱,也不能让次品砸了招牌。周海燕说。正是这份坚持,让蒙雀品牌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如今,合作社的孔雀标本市场价近4000元,50多家合作商常年订货,产品供不应求。

  诚信,不仅是周海燕立业的基石,更是她带动乡邻共富的坚固纽带。2018年,她承诺为农户免费发放孔雀种苗和养殖药品。然而,就在发放前,种苗价格突然大幅上涨。有人建议她减少发放数量,以降低成本。周海燕坚定地说道:答应农户的事,不能因为成本而变卦。那一年,她不仅按原计划发放了价值6万元的孔雀种苗,还额外追加了1万元的鹅雏。

  2019年至2020年,通过免费培训+原材料供应+回收产品的创新模式,她带动农户通过孔雀羽毛工艺品加工创收142.2万元,每一笔报酬都按时足额发放,从未有过拖欠。

  南方的孔雀翩跹北上,扎根北疆,一身羽毛始终鲜亮不褪色。周海燕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咱的信誉,更不能褪色。诚信从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实实在在一点点做出来的。周海燕用十年坚守写下乡村共富的精彩答卷,以不变的诚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持久的新动力。(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包一婧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