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托起“大幸福”
——乌兰浩特市爱国街洮儿河社区探索“党建+网格化”治理新路径
“没想到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为这样的社区服务点赞!”近日,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爱国街洮儿河社区,居民牛女士把印有“办事高效尽职尽责 为民解忧温暖人心”字样的锦旗,送到了社区工作者王新手中。原来,王新在入户走访时发现,牛女士家院中树木枝条与电线缠绕,存在安全隐患。他立即上报、协调,全程跟进,直至修剪完毕,消除隐患。
这面锦旗,是洮儿河社区深化“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社区坚持“一切工作到网格,管理服务进网格”的思路,推动党的组织扎根在网格中,实现了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条块分割”到“协同发力”的深刻转变。
织密治理“一张网”
洮儿河社区科学划分2个大网格、6个党建网格,构建起“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家庭户—专职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六级联动网络,把9名社区工作者、26名党员、13名义务网格员、2名辖区民警、52名楼栋长、140名单元长(胡同长)凝聚成一股强大力量。
“我们推行扁平化管理,让熟悉情况的党员、群众担任网格长和网格员,确保人熟、地熟、情况熟。”洮儿河社区副书记贺肖肖介绍说,通过“单元长即时反馈、党员网格员动态采集、社区工作者与辖区派出所协同处置”的运行模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工作中,洮儿河社区把资源集聚在网格内,打造“睦邻融合党建+社区治理”品牌,整合人、企、事、物、组织及包联共建单位等各类资源,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在圣地亚哥小区示范点,“红色小区”文化品牌格外亮眼,通过建设红色文化走廊,在单元楼道公示党建网格服务团队信息、便民服务指南、主题文化宣传等内容,让党建服务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前有事不知道找谁,现在看看楼道里的信息栏,找谁、怎么办一目了然,感觉党组织就在身边。”居民杨桂莲感慨道。
激发自治“内生力”
基层治理,关键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洮儿河社区把党建引领融入居民自治,把活动开展在网格、服务落实在网格、阵地夯实在网格。
社区划分13个党小组,把治理力量部署到最小单元。通过走访入户、小区巡逻,民情民意被及时收集并分类处置:自助类问题下网格、政务类问题上平台、专业类问题请外援。
“大到环境治理,小到养犬、充电,我们都能在这里商量着办。”经常参加议事的业委会成员梁彦春说,“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大家更有主人翁意识了。”
“居民议事厅”里,大事小情共同商议;“居民自治加油站”内,“爱心存折”积分兑换激发参与热情;道德评审团用乡规民约促进移风易俗;“法务智囊团”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把“微法律顾问”打造成百姓身边的法律参谋;“微信塔群”则成为居民线上议事、情感交流的便捷平台。
法律服务和邻里互助触手可及,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参与社区自治的居民从最初的53人增至230人。
提升服务“精准度”
“过去,由于协同机制的缺失,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方联动不足,工作效能未能最大化。现在在社区党组织牵头下,‘三方’坐在一起共议,沟通顺畅了,很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洮儿河社区工作者叶晓菲深有体会。
近年来,洮儿河社区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多方联动的“党建+物业”治理体系,推行“1+3+X”工作机制,即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良性互动,物管办、党员、居民代表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通过“三方”共议机制,社区既破解了小区环境脏乱、基础设施老化等顽疾,又通过爱心帮扶传递党的温暖。在无物业小区引进物业企业后,垃圾清运及时率从60%跃升至100%,还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台账,做到了“帮扶有底”。
民生福祉“摸得着”
洮儿河社区的探索,结出了累累硕果:
——治理体系从“碎片化”走向“一盘棋”。2025年整合各类服务资源43项,推动12项民生政策在网格内落地,累计解决民生问题58件,化解纠纷矛盾12起,问题解决率从78%提升至98%。
——居民自治从“抽象”变为“具体”。“人人想参与、人人能参与”的氛围日益浓厚,基层民主成为群众身边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
——服务供给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党建强、服务优、民心暖”的治理成效充分彰显,树立了社区治理的新样板。
洮儿河社区的实践表明,把党建与网格化治理深度融合,把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延伸到基层最末梢,不仅能解开难题,更能凝聚民心,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富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