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忆革命峥嵘岁月、在五一会址探寻红色文化根脉、在乌兰毛都草原纵马放歌、在阿尔山畅游生态山水……近年来,兴安盟正以文旅融合为笔,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品牌活动精彩纷呈,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兴安盟文旅事业迈向新高度。

走进兴安盟,红色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在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一面青砖墙上的“五一会址”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展厅内,由兴安盟乌兰牧骑队员们表演的沉浸式情景剧《五一大会》正在火热上演。这部剧以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为创作背景,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

演出过程中,游客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与演员们互动,扮演大会中的工作人员、参会代表等角色,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演进。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增强了游客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来自洛阳的游客侯东艳表示:“通过沉浸式感受五一会址厚重的红色历史,重温1947年五一大会时期的峥嵘岁月,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据了解,自《五一大会》情景剧推出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已成为展现兴安盟红色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是兴安盟红色文旅的新名片。

近年来,兴安盟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乌兰夫办公旧址(统称“一馆三址”)串联起来,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参观珍贵的历史文物,感受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兴安盟通过不断放大“红色+”效应,围绕全盟范围内保存完好的8处革命旧址,设计打造线上AR实景红色文化博物馆,创作推出《一车毛柴》《三千孤儿入内蒙》等10余部实景剧,精心打造爱国线、团结线、感恩线、奋进线、文明线等5条主题文旅线路,让各族群众在旅游过程中感知红色文化,进一步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

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兴安盟文旅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兴安盟,作为全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的诞生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拥有绵延的兴安岭、广袤的科尔沁草原以及包括5项国家级、5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内的丰富文化资源。

如今的兴安盟,红色文化、品牌活动与文旅产业发展相互交融,共同奏响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强音。兴安盟将不断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质的服务,迎接八方游客,让兴安盟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秀秀 包宝音德力格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