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标准连年上调,为困难群众撑起保障之伞;养老床位持续增加,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婚俗改革深化推进,为婚嫁文明注入新的内涵;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将温暖关爱播撒到每个角落……“十四五”以来,兴安盟民政局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的有力指导与兴安盟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一项项务实举措、一次次创新探索、一串串亮眼数字,书写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救助体系更完善:
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
五年来,兴安盟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城镇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711元提升至796元,年均增长2.4%;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431元提高至597元,年均增幅达7.7%。农村低保标准增速显著高于城镇,城乡救助差距持续缩小。全盟15.4万低保对象、7700名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累计精准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44.69亿元,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创新开展城镇事实困难人员“8+1”救助帮扶,构建起覆盖排查、评估、帮扶的“311”救助体系,让政策红利惠及每一名困难群众,切实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托举银发品质新生活
“十四五”时期,全盟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0.46万,占总人口数量的22.19%。面对老龄化态势,兴安盟创新探索“养共体”模式,以“少花钱、多办事、接地气、可持续”为原则,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盟建成养老机构56家、乡镇养老服务中心49个、村级养老服务站588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5个、社区养老服务站47个,城乡养老服务实现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转变。医养结合深入推进,全盟现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7家,其余机构均与驻地医疗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实现“养中有医、医中有养”。打造了“兴安银龄行动”志愿服务品牌,1万余名老年志愿者开展活动百余次。成功举办首届“兴安银龄行动”志愿服务公益嘉年华活动,将老年志愿服务、适老化产品展示、养老政策宣讲、公益活动融为一体,不断创新推进,吸引3万余名老年人积极参与,进一步营造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老龄化问题的浓厚氛围。

移风易俗暖人心:
重塑民生服务新温度
殡葬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6个旗县市殡葬服务设施全覆盖,339项惠民殡葬“减项、降费、优服务”项目落地见效,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殡葬服务质量和行业形象显著提升。打造婚俗改革样板示范盟,创新推出“每月一次”特色婚俗活动常态化机制,累计吸引20万人次参与。指导各地积极推进新型婚姻登记机关和婚俗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在全区率先实施婚俗改革示范村建设,有效减轻了群众婚嫁负担,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通过“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一对一宣传”模式,彩礼平均下降35%、婚宴规模缩减50%。累计办理婚姻登记5.7万对,让婚事新办成为新风尚。

护童成长筑未来:
撑起祖国花朵保护伞
5年来,兴安盟三次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保障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集中供养标准将达到每人每月2328元,分散供养标准将达到每人每月2060元。构建起由盟旗两级儿童福利工作者、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专业社工、志愿者组成的“2+4”未成年人关爱服务队伍,专业力量全面加强。建成1个盟级未保中心、1个儿童福利院,改扩建6家旗县级未保中心,设立71个乡镇未保站、31个儿童之家,实现三级未保机构全覆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关爱网络。多样化关爱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积极承接“护童成长”项目,创新建立校园未保站。社会关注度持续提升,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多元聚力惠民生:
绘就幸福兴安新画卷
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创新推出“兴安慈善行·十大爱心系列活动”,实现盟、旗两级慈善组织全覆盖;连续三年举办“兴安慈善之夜”晚会,累计筹集款物5000余万元,在助老、助小、助医等领域精准发力,持续营造全民慈善氛围。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优化老年人就餐环境、开展经济困难老年人结对帮扶,成为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此外,五年来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1.87亿元,实施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领域项目11个;累计销售福利彩票超6.87亿元,筹集公益金超2亿元,为兴安盟民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回望“十四五”,兴安盟民政工作以“温度”为墨,以“创新”为笔,描绘民生保障新画卷。展望前路,这幅民生画卷远未完稿——从“保障生存”向“赋能生活”升级,从“人找政策”向“政策为人”转变。下一程,兴安盟民政系统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将“为民爱民”的初心镌刻在每一个坚实的足迹里,把更多“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让发展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家庭,让温暖的涓流浸润每一颗心灵。(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