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南秋意尚浓,阿尔山已披上银装。常住人口仅3万的边陲小城,在2025年前10个月迎来游客614万人次,相当于每位居民接待了200名旅客。这座深藏在大兴安岭南麓的“袖珍城市”,凭什么破解了文旅发展的“不可能”?
冰雪破局:从“冷资源”到“热产业”的二十年蜕变
11月15日,阿尔山华润希望小镇内,第二十届阿尔山冰雪节在此启幕,拉开了长达6个月的“童话冰雪季”序幕。作为中国北疆冰雪旅游的“先行者”,阿尔山冰雪节已沉淀二十载。
展区的一张老照片揭示巨变:20年前仅靠零星滑雪爱好者支撑的寂寂边城,如今跃升为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76亿元。
2025年1—10月,阿尔山游客量达614.16万人次,同比增长19.05%;旅游总收入76.77亿元,增长11.71%。这座小城用行动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场景革命:破解“冬季内容单一”困局
“真没想到冰雪世界能如此火热!”浙江游客刘丽在雪地坦克上兴奋喊道。
为打破“看雪即归”的局限,阿尔山以“场景革命”构建起“一大主题引领、十大核心产品支撑、五大精品线路串联”的全域冰雪体验体系,编织出一张告别“冬季单一”的体验网:
十大核心产品带来丰富体验:从“最强巴图鲁”冰雪那达慕的豪迈竞技,到“泉是惊喜”天然温泉的暖心疗愈;从-40℃不冻河极寒漂流,到百里雾凇间的童话打卡;从探访森林精灵的秘境邂逅,到北方民俗年的温暖团聚,再到企业冰雪年会的别样体验。
五条精品线路贯穿全域:“地球脉动”探秘自然奇观,“童话极境”漫游雪国仙境,“温泉雪城”开启疗愈之旅,“跨年迎新”体验传统年俗,“口岸国境”感受边疆文化。
四季振兴:从“一季独秀”到“全年无休”
“过去游客只知阿尔山夏秋之美,如今冬季成了‘黄金季’。”白狼镇副镇长唐博站在雾凇观景台前感慨。曾受困于“冬眠期”的阿尔山,如今实现战略升维。
全时运营:鹿角湾营地夏季承接自驾客群,冬季变身冰雪主题营地;氧心森林浴道实现“夏徒步、冬穿越”双功能。
四季活动:围绕“一品、双核、五季、七线”布局,推出冰雪那达慕狂欢季、童话疗愈季、研学季、民俗季、歌游季五大主题。
中秋国庆假期123.45万人次的客流量,340%的年度搜索热度涨幅,见证“四季常火”的突围成效。
开放共赢:四国六地共建“北疆冰雪走廊”
冰雪节开幕式上,“四国六地旅游合作签约仪式”引发瞩目。阿尔山携手俄罗斯、蒙古国等地区,整合贝加尔湖冰钓、蒙古那达慕等资源,打造“北疆冰雪国际走廊”。跨境文旅联盟推动客源互送、线路互联,助力兴安盟从“区域目的地”跃升为“国际冰雪枢纽”。
服务温度:小城的“宠客”哲学
面对持续升温的旅游热度,阿尔山以一套细腻周到的“宠客”模式,交出了“接得住、用得好、留得久”的文旅答卷。
立体交通为游客带来从容体验:18条航线直通北上广,冬日主题列车化身“移动文化展厅”,破解“进得来”难题。
服务细节处处体现暖心关怀:团队游客配专属向导,24小时投诉响应机制即时处理问题。市长亲自致电致歉的案例,让游客看到“体验至上”的诚意。
智慧运维让旅程更加精彩:通过标准化流程与大数据调度,实现景区科学管理。民宿、雪场、温泉博物馆形成“冰雪+康养”产业链。
阿尔山用二十年探索证明,真正的文旅振兴,不在于城市规模,而在于将每一寸资源淬炼成金,用真诚服务把“流量”变“留量”。(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新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