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科尔沁草原,寒霜覆野。在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满族屯嘎查,牧民白小云正忙着翻动晾架上的奶食品,乳香四溢。“最近奶皮子糖葫芦爆火,辽宁、山东的订单源源不断,每天能收入五六百元。”白小云笑意盈盈地说。

从牧区小院的手工奶食品,到走向全国的草原风味月饼,白小云凭一手好手艺、一股闯劲儿,蹚出了一条从小牧点通向大市场的创业路。
2020年,白小云依托草原优质奶源,在自家小院建起简易作坊,手工制作奶皮子、黄油等传统奶食品。起初,产品只在邻里间流通,因口感纯正攒下了第一批“回头客”。

2022年,一场特色奶食品培训会成为白小云创业的转折点。技艺精进之余,她跳出传统思维,敏锐捕捉市场空白,大胆创新——将草原奶食品与传统月饼融合。经过近两年摸索,成功推出奶豆腐、奶皮子等4种口味的草原月饼。

靠着口口相传,加上微信朋友圈、快手等平台推广,草原月饼迅速走红,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美食”。
2025年,产品入驻“科右前旗兴安好物”门店。借力“兴安好物进北京”展销活动,产品一举走向全国,成为节庆市场的“特色名片”。“月饼用的是牧区鲜奶,甜而不腻、奶香浓郁。今年中秋节卖了2万多块,远销北京、海南,销售额达14万多元。”白小云难掩喜悦。
在满族屯嘎查,这样的创业故事不止一个。
包乌云塔娜深耕7年,把草原奶食品卖到全国,年收入近10万元;义乐呼坚守非遗工艺制作奶食品,融合现代需求,年销售额30余万元……
这些扎根草原的手艺人,不仅鼓了自己的腰包,还带动周边牧民就业增收,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红利。
如今,科右前旗特色奶食品产业日益兴旺。政策扶持与创业创新同频共振,让千年草原奶食文化在市场浪潮中焕发新生。手艺人用坚守与巧思,让浓郁奶香飘得更远,也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