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方,寒意渐浓。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乡村却是一番暖意融融的景象:温室大棚里新绿萌发,生机勃勃;文化活动室内欢声笑语,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乌兰浩特市以“产业兴、民生稳、治理优”为主线,走出了一条独具北疆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15.7万亩稻田的精深加工,到覆盖千家万户的农村供水保障网络;从“南果北种”的设施农业,到“方寸生财”的庭院经济提质——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铺展。

“全链条”激活特色产业,寒地沃土结出“致富果”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乌兰浩特市依托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和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压舱石”。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品牌响”,乌兰浩特市构建起稻米生产、加工、销售、文旅融合的全链条发展体系。2024年,全市水稻总产量超1.8亿斤,总产值突破2.4亿元,让“一粒米”稳稳撑起农民的“钱袋子”。为提升稻米品质与效益,乌兰浩特市积极推行“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推广稻田养殖30570亩,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这一种养模式让水稻亩均增产105斤,出米率提高10%,售价是普通大米的1.5倍,亩均增收约400元,综合效益提升55%以上。


以标准化生产为支撑,乌兰浩特市打造了15.7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有机水稻2.9万亩、绿色水稻6.6万亩,并依托敖包山稻米基地搭建可追溯体系监管服务平台,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稻米品质。加工环节上,推动稻米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支持企业建设加工仓储一体化设施,重点培育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的3500吨韩式打糕等副产品深加工生产线,直接带动约800户农户增产增收,让稻米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价值持续提升。
设施农业是乌兰浩特市产业振兴的另一张“王牌”。在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明星村,61栋冷棚整齐排列,总面积达69875平方米,曾经的闲置地如今成了“金大棚”,有机蔬菜直供北京市场。“我这个大棚的面积有450平方米,春天种了小柿子,秋天种的豆角,现在种的菠菜年前就能上市,大概能产1000多斤,一年能多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呢。”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先锋村村民欧双全说。乌兰哈达镇蔬菜种子研发基地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模式,建成双保温大棚16栋、单层保温冷棚26栋,一举攻克寒地育苗难题。作为寒地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示范区,这里将每年培育5至8个适应本地气候的番茄新品种,推广2种新型棚体技术,建立可复制的种植标准。高根营子嘎查设施农业园区还从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引进蓝莓种植项目,占地130亩的蓝莓园年收入可达400万元,采用全基质无土栽培技术、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及物联网自动化农事操作系统,确保蓝莓以高品质、低损耗的最佳状态到达消费终端,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4年,高根营子嘎查村集体收入90余万元,获评内蒙古自治区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样板村。

“多元化”激发内生动力,北疆乡村焕发“新活力”
乌兰浩特市通过发展庭院经济、电商助农等多元化举措,激发内生动力,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新气象”。
“我家的李子出了名的好吃,还有游客来家里采摘,每年能收入4000多元。”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乌兰村村民杜世晶笑着说。2025年,乌兰浩特市多维度规划强村富民增收路径,累计投入200.84万元,引导558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到户产业增收超41.99万元。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排头兵”,共带动308户农户利用庭院种植蔬菜、养殖家禽,让“方寸庭院”真正成为“增收宝地”。

电商助农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数字翅膀”。“最近,我加入了‘直播助农百人团’,团队已开展各类助农直播20多场,大米、玉米、百香果、黏豆包等农副产品的销售额已达5万多元。”谈起最近的直播成果,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包村干部仲晋浩笑着说。为破解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难题,乌兰哈达镇引进连农学校兴安盟分校,创新“培训+实践+孵化”全链条培育模式,打造“新农人”电商直播基地。自秋季“开学”以来,该基地已培训电商人才400余人,让“流量”变“销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云动力”。
“精细化”保障民生福祉,乡村生活提升“幸福感”
乡村振兴,民生为要。乌兰浩特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从“喝上放心水”到“住上安稳房”,从“资产保值增值”到“家门口增收”,以精细化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农村供水安全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乌兰浩特市扎实有效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牢牢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4081.42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1处,实施维修养护工程,覆盖乌兰哈达镇、义勒力特镇等5个乡镇(园区)及红联八队、呼和马场,惠及21个嘎查村,7583户、19844人。为确保供水工程长效运行,编制完成《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制定并严格执行《乌兰浩特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管护机制》和《乌兰浩特市农村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22%,困扰农民多年的供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一环。“头一回和这么多邻居一起过节,心里真甜啊。”易地搬迁的王大爷紧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感动地说。重阳节当天,百旺社区“情暖重阳·爱在金秋”群众文艺汇演火热开演,百余名居民齐聚一堂,共同感受着来自社区的温暖。2020年,乌兰浩特市建成“百旺家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2024年7月,新城街百旺社区正式揭牌成立,创新构建“社区+驻村工作队”管理机制,将600余户搬迁群众划分为12个网格,配备专属网格员,实现“小事网格办、大事集体议”。社区还盘活闲置资源,改造建成“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体”,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困难群体提供就近就医等服务。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帮助2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并通过“助残助农”直播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用“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体”的经营收益反哺社区公共服务,形成了“资源盘活——服务惠民——业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产业振兴的“全链条”发力,到乡村活力的“多元化”激活,再到民生保障的“精细化”服务,乌兰浩特市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未来,乌兰浩特市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让北疆沃野的乡村振兴图景更加绚丽多彩。(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包文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