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2025年中央财政野生植物保护项目日前圆满收官。该项目自4月启动以来,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聚焦调查监测、草种繁育、移栽培植、宣传保护4个关键环节,全方位筑牢濒危野生植物保护防线,为区域生态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科学布点、精准监测是摸清植物资源的基础。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遵循“物种密集区多设、生态敏感区优设”原则,在全盟科学划定60个监测样地,每个样地按“均匀布点”要求设置3个重复样方,采用“1m²样方记录法”,详细登记野生植物的位置、科属种名、高度、盖度、株丛数等关键信息,实现全域覆盖式调查。截至目前,已累计监测记录野生植物164种,涵盖29科112属,全面掌握了兴安盟常见野生植物的分布格局与生长状况。

针对部分野生乡土草种自然繁殖率低、种子活力不足等难题,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与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组建专项攻关组,运用“智能温室培育技术”培育33个野生乡土草种。待幼苗株高达到6—9厘米后,移栽至绿水生态站野生草种质资源圃培育,全程跟踪记录生长状态、物候期等指标,在蜡熟期按成熟度、株型、结实量等关键性状分级采收。项目实施期间,成功繁育本地优良乡土草种27个,其中包含兴安盟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获取二代优质种子材料29份,为野生植物种群延续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珍稀野生植物保护领域,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依据近5年野生植物调查数据,结合种群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及生态适配性,科学筛选移栽品种。外聘专家带队前往阿尔山市、科右前旗等核心分布区,严格遵循“最小干扰”原则开展整株移栽,每个品种采集20株,集中移栽至绿水生态站野生草种质资源圃培育。目前,已成功移栽珍稀野生植物74种,涉及20科65属,植株成活率超95%,有效破解了珍稀野生植物分布范围窄、种群数量少、自然恢复难的问题。
为凝聚全社会保护合力,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围绕野生植物保护重要性、相关法律法规、兴安盟植物资源概况及保护实用方法四大重点,编制宣传手册2000余份。工作人员深入牧区一线,向牧民发放手册并现场答疑解惑,普及野生植物保护知识,引导公众树立生态保护主人翁意识,让“守护绿色家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