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摸清164种野生植物“家底”……兴安盟这项生态工程太硬核

  兴安盟2025年中央财政野生植物保护项目日前圆满收官。该项目自4月启动以来,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聚焦调查监测、草种繁育、移栽培植、宣传保护4个关键环节,全方位筑牢濒危野生植物保护防线,为区域生态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工作人员在野生草种质资源圃打孔移栽珍稀野生植物

  科学布点、精准监测是摸清植物资源的基础。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遵循“物种密集区多设、生态敏感区优设”原则,在全盟科学划定60个监测样地,每个样地按“均匀布点”要求设置3个重复样方,采用“1m²样方记录法”,详细登记野生植物的位置、科属种名、高度、盖度、株丛数等关键信息,实现全域覆盖式调查。截至目前,已累计监测记录野生植物164种,涵盖29112属,全面掌握了兴安盟常见野生植物的分布格局与生长状况。

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工作人员在野外扣样方调查物种

  针对部分野生乡土草种自然繁殖率低、种子活力不足等难题,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与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组建专项攻关组,运用“智能温室培育技术”培育33个野生乡土草种。待幼苗株高达到69厘米后,移栽至绿水生态站野生草种质资源圃培育,全程跟踪记录生长状态、物候期等指标,在蜡熟期按成熟度、株型、结实量等关键性状分级采收。项目实施期间,成功繁育本地优良乡土草种27个,其中包含兴安盟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获取二代优质种子材料29份,为野生植物种群延续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家带领工作人员野外采集植株

  在珍稀野生植物保护领域,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依据近5年野生植物调查数据,结合种群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及生态适配性,科学筛选移栽品种。外聘专家带队前往阿尔山市、科右前旗等核心分布区,严格遵循“最小干扰”原则开展整株移栽,每个品种采集20株,集中移栽至绿水生态站野生草种质资源圃培育。目前,已成功移栽珍稀野生植物74种,涉及2065属,植株成活率超95%,有效破解了珍稀野生植物分布范围窄、种群数量少、自然恢复难的问题。

  为凝聚全社会保护合力,兴安盟林业和草原工作站围绕野生植物保护重要性、相关法律法规、兴安盟植物资源概况及保护实用方法四大重点,编制宣传手册2000余份。工作人员深入牧区一线,向牧民发放手册并现场答疑解惑,普及野生植物保护知识,引导公众树立生态保护主人翁意识,让“守护绿色家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丹)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