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十四五”北疆答卷】解码岭上兴安的“发展方程式”

  解码岭上兴安的“发展方程式”

  ——“十四五”期间兴安盟发展改革事业交出高质量答卷

  11月的兴安盟,寒风裹着凉意掠过大地,可薯哈哈马铃薯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二期)现场却热度不减。“项目于今年7月20日开工,如今2200平方米的组培室、5800余平方米的种薯库房已建成,我们要抢在封冻前完成土地基建,明年开春3000万株种薯供应绝不含糊!”内蒙古薯哈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行政负责人李敏指着初具规模的建筑,兴奋地说道。

薯哈哈马铃薯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二期)现场

  薯哈哈项目的火热建设,是兴安盟全面发起项目建设“冬季攻势”,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兴安盟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兴安答卷”。

  经济向好,综合实力稳步增长

  “十四五”期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5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07.7亿元,总量排名升至全区第十。

  重大项目提速增效。“十四五”期间,全盟累计实施重大项目581个,完成投资1202亿元。其中,重大能源项目完成投资384亿元,重大农牧项目完成投资189亿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63.6亿元,带动了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行以工代赈。五年来,兴安盟累计争取资金3.8亿元,实施项目104个,带动务工超6000人,发放劳务报酬近6000万元。2023年至2024年,兴安盟推广以工代赈案例纳入国家工作指引,全国推广。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累计争取资金5.2亿元,实施项目72个。2022年,兴安盟获评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地市,系全区唯一。

  产业优化,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现代绿色农牧业提质增效。截至2024年末,兴安盟粮食产量突破140亿斤,较“十三五”末期提升20亿斤。全国唯一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获批创建,牲畜存栏稳定在1300万头只以上,肉类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26.99万亩,较“十三五”末期增长56.9%。

  清洁低碳工业跨越式发展。中广核300万千瓦风电全容量并网发电,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876.4万千瓦,较“十三五”末期增长265%,年内有望突破千万千瓦。

  生态文化旅游业提质升级。阿尔山市成功创建全区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兴安盟获评全国首批、全区首个避暑旅游目的地。高等级饭店、特色民宿、旅行社等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红色研学、生态康养、冰雪旅游、自驾游、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等业态蓬勃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果丰硕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兴安盟成功创建全区第一个地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面打响,5.9万亩裸露沙地被彻底歼灭。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连续5年达97.5%以上;10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年均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哈拉哈河(阿尔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破题起步。阿尔山市入选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兴安盟和阿尔山市被列为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

  设施改善,区域联通能力提升

  通用机场建设创全国纪录。突泉县和扎赉特旗通用机场创造全国民航通用机场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航最快速度,科右前旗和科右中旗通用机场年内建成通航,兴安盟将成为全区首个通用民航机场县域全覆盖的盟市。

公路通达能力显著提升

  交通网络全面提升。G5511草乌公路、G1015新科公路建成通车,通达能力显著提升。

  水利设施取得重大进展。全区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项目引绰济辽工程实现全线试通水,为区域水资源调配提供坚实保障。

  区域合作,开放共赢格局初显

  新能源领域合作深化。兴安盟与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合作建设跨区域新能源项目12个,装机规模达372万千瓦,联合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加快推进绿电外送通道和绿色燃料输送工程。

  深度融入东北全面振兴。积极融入长春经济圈,与长春市在13个领域、28个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改革创新打开新局。乌兰浩特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成为全国样板;全盟90%以上的粮食实现科学存储;创新推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18条硬措施,变“普遍发钱”为“见效发钱”;全国首个生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我盟;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成功挂牌。

  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创新打造“一流边防线”,累计实施重点项目96个。阿尔山市成功纳入“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累计争取资金6.82亿元,实施试点项目28个。(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雨格)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