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铺底色 绿色发展谱新篇
兴安盟白狼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邵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南麓的白狼林业局,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节点之一,实现了从“伐林谋生”到“护林兴业”的转型蝶变,以“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前提”为核心遵循,构建起生态安全、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这一探索不仅印证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逻辑,更为新时代林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对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践行兴安盟委“五个第一”工作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保护优先:生态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与底线支撑
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前提,是基于生态系统规律、经济发展逻辑与代际公平伦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产业稳步发展的逻辑基石。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看,白狼林业局所辖区域作为洮儿河发源地,是松花江流域与嫩江一级支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中蒙边境的关键生态屏障。该区域承担着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防御境外林火入侵等重要战略功能。通过建设58公里边境防火隔离带,并在2005年至2025年间实施32.67万亩封山育林工程,白狼林业局切实守住了生态底线,为生态产业留存了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直接提供林菌、山野菜等林产品,更孕育出碳汇交易与生态旅游等多元价值。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逻辑看,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构成“保护—增值—转化”的有机链条。白狼林业局的实践表明,严格保护才能激活“绿色银行”的持续收益:从“砍树人”转向“看树人”,推动木材销售向碳汇交易升级;从粗放伐木转向精细管护,催生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例如,阿尔山市白狼浩屾林产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森林生态建成51栋食用菌大棚;鹿村凭借森林景观发展鹿园观光,年接待游客逾万余人次。
从代际公平伦理看,林业资源的可再生性和生长周期性,决定了生态产业必须统筹当代与后代的利益。白狼林业局彻底扭转“伐林谋生”的传统模式,自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118.6万亩森林抚育,实现森林资源的恢复性增长,形成了“林一代伐林、林二代育林、林三代护林”的代际传承。
二、三维协同路径:白狼林业局推进生态产业的实践探索
白狼林业局紧扣“十五五”规划发展思路,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统筹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构建起“制度护绿、科技兴绿、产业活绿”三维路径,实现了“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实惠”的双赢目标。
(一)制度护绿:以刚性约束筑牢根基
制度是生态保护的“防火墙”,也是产业发展的“压舱石”。白狼林业局通过责任闭环与监管体系构建,明确划定产业发展的“安全边界”。在责任落实方面,健全四级责任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并实行党政同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片负责、林场场长具体负责”的组织架构,将五个林场的管护责任精准落实到人,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有效杜绝了“重产业、轻保护”倾向。在监管防控方面,构建“天上卫星传输、地上网格巡护、高山远程监控、楼塔防火瞭望”的立体模式,运用无人机、“智慧林长”APP、GIS平台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控火情与病虫害,配合465名扑火人员及42辆防火车辆全面筑牢安全防线。同时,常态化开展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动,为5棵重点古树建立“身份证”,以精细管护守护生态资源。
(二)科技兴绿:以技术创新突破瓶颈
科技创新有效破解了“保护难、发展慢”的现实矛盾。在生态建设方面,针对极端气候引种西伯利亚红松,通过科学抚育使其在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中成功扎根,显著增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在生态管护方面,GIS平台实现火情精准定位,无人机开展病虫害靶向施药,在降低成本与环境影响的同时提升了管理效率。在生态修复方面,依托科学抚育推动森林质量与功能双提升,使森林覆被率达86.03%、绿色植被覆被率达95%以上,为碳汇交易与生态文旅等产业提供了生态支撑。
(三)产业活绿:以业态创新激活价值转化
立足生态保护基础,白狼林业局积极推动传统林业向“生态+”产业转型,实现价值多元转化。一是发展林下循环经济,培育林菌、林药、林特等特色产业,形成“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二是培育生态文旅产业,借助新媒体平台推介鹿村、奥伦布坎旅游景区等特色景点,推动“生态景观”变“经济收益”。三是探索碳汇价值实现机制,将森林固碳功能转化为实际收益,让碳汇交易反哺林区可持续发展。四是发展非遗文创产业,利用白桦枯木、树皮等材料制作树皮画,实现了“变废为宝”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三、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以生态底色绘就产业新图景
白狼林业局的实践为林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三点核心启示:其一,坚守生态底线是产业发展的“根”与“魂”,只有生态指标持续提升,可持续产业才有坚实基础;其二,多元协同是融合发展的关键,必须构建“生态共护、利益共享”的多方参与格局;其三,创新驱动是提质增效的核心,依靠技术升级与业态创新,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螺旋式上升。
展望“十五五”时期,白狼林业局需紧扣“两核、四区、三带、一屏”总体布局,扎实推进三北六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一方面,要强化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完善森林、草原、湿地一体化保护机制;另一方面,要深化“生态+”融合发展,推动森林康养、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升级,使生态产业真正成为职工增收与林区振兴的支柱力量。
白狼林业局的探索充分证明,“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前提”并非发展的束缚,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赋能器”。唯有坚持生态优先,才能保障生态产业行稳致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林区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