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护岸,守住百亩良田
——科右前旗前锋村河道治理见闻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镇前锋村,一段220米长的归流河河道曾让村民寝食难安。
连年暴雨频发,河道主流右移,岸坎陡立,河水不断淘刷沿岸耕地。“自2021年以来,累计损毁优质农田超100亩。粮食减产,大型农机无法近岸作业,群众安全也受到威胁。”前锋村驻村第一书记潘晓光语气沉重地说。
前锋村位于大石寨镇西南7公里,归流河干流穿村而过。过去每逢雨季,河水裹挟泥沙冲刷右岸,岸体坍塌、耕地流失已成常态。如今,一道坚固的铁丝石笼护岸沿河而立,不仅挡住了洪水,更筑起了村民心中的“安全堤坝”。
“雨季一来,乡亲们就提心吊胆,生怕庄稼被冲走。”村民代表王广志回忆。面对这一“顽疾”,前锋村驻村工作队将护岸修复列为年度核心任务。2025年春节刚过,驻村工作队便多次踏勘河岸,记录冲刷范围与岸体结构,并第一时间向帮扶单位兴安盟水利局专题汇报。
“水利局发挥行业优势,积极争取资金,派出专家团队协调各方,全力保障技术支撑和资金落地。”兴安盟水利局建设运行管理与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孙元坤介绍,水利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调研,与镇村干部、村民共商对策,推动工程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开工。
治理启动后,驻村工作队联合科右前旗水利局、大石寨镇水管站组建勘查小组,通过无人机航拍、地质钻探、水文监测等手段,精准锁定冲刷症结,形成“整治重点、防护措施、疏浚施工”三张清单。为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创新搭建“4+N”协商平台,邀请镇政府、水利部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及村民代表共同议事。“方案既要符合规范,也要贴合村民生产习惯。”潘晓光说。
经过三轮优化,最终采用“铁丝石笼墙式护岸+右岸单侧护砌”模式。新模式所建工程具有抗冲刷性强、生态兼容性好,减少耕地占用,降低施工成本等优势。施工期间,驻村工作队与镇政府建立“日巡查、周调度、月小结”监管机制,专人驻场监督材料进场、石笼铺设等关键工序。
为抢抓秋收后、封冻前的黄金窗口,施工队伍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仅30天便完成主体工程,实现零投诉、零安全事故。“开工后,石头、铁丝石笼源源不断运来,机械轰鸣,工人忙碌,场面热火朝天。”王广志感慨地说。
工程见效迅速。护岸有效抵御冲刷,河道行洪能力显著提升。沿岸100余亩耕地重获保护,大型农机可直达田边。“过去岸陡泥泞,收割机进不去;现在秋收效率高了,成本降了。”潘晓光说。这一变化,为粮食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行走在归流河畔,坍塌旧岸已换新颜。整齐铁丝石笼护岸静卧水边,河畅水清的画卷徐徐铺展。前锋村的实践,为农村河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驻村工作队表示,将持续做好工程管护,完善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兴安盟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马旭 通讯员 景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