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兴安盟,寒意渐浓的玉米地里仍涌动着丰收的热潮,突泉县永安镇永发村的玉米地里,村民赵新友和妻子正忙着将玉米装进粮囤子。今年他家种了90亩玉米,仅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收获和储存。“过去玉米收完就卖,后来才知道通风存储后能多卖钱。”赵新友笑着说,“科学存粮就是存钱,一斤多卖1毛多,一亩地就能多赚100多块。”
赵新友的转变,是突泉县推广科学储粮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突泉县通过立体储粮、集中储粮、籽粒直收等模式,有效减少了粮食损耗。在永发村,乡镇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发放资料、讲解技术,道路两旁悬挂着“减损就是增收”的条幅格外醒目。线上线下的联动宣传,让科学储粮知识深入人心。
“我们发放了160套组合式离地储粮仓和400套聚丙烯围网,用于立体储粮。”永安镇副镇长梁斌斌介绍,当地还建立了4个科学储粮示范点,通过圆囤和方形装具示范推广,带动农户科学储粮。
近年来,突泉县深入开展节粮减损行动,把科学储粮作为节粮减损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储粮模式,节粮减损效果明显。

在太平乡东风村,37座玉米风干仓整齐排列,村民们通过传送带将脱粒后的玉米送入仓内。金黄的玉米粒倾泻而下,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风干仓靠自然风干,筛片薄,风干效果好。”东风村支委委员郭万达介绍说,每仓可装4吨玉米,37个仓一次能风干150吨玉米。
这些现代化风干仓,由村“两委”和种粮大户联合引进,既防潮防鼠,又能降低玉米水分。“种粮大户用完后,村民也能用,每吨收费50元。”郭万达算了一笔账,“风干后,每吨玉米能多卖100元,村民和村集体都能增收。”
为扩大示范覆盖面,突泉县今年新增700套储粮装具,发放至9个乡镇。太平乡副乡长韩玉杰介绍,全乡40.5万亩耕地中,玉米种植面积达32.5万亩。今年,该乡购进560捆聚丙烯塑料网和50套组合式离地储粮仓,通过村“两委”牵头、印发宣传单等方式,将科学储粮落到了实处。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突泉县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下大力气强化全链条节粮减损。
秋收时节,在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种植的玉米田里,五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收割装置精准地摘取每一穗玉米,经过剥离、筛选、籽粒分离,玉米粒直接倒入运输车运往粮库。
村民罗春海将24亩地托管给合作社。“以前收玉米要运回家,还得管理‘地趴粮’,现在直接出粒卖钱,省了成本,收秋就能见钱。”
科学储粮的成效,离不开机械设备的升级。“过去用普通摘穗机收割,玉米容易‘漏棒’,堆放的玉米棒还易霉变。”合作社经理高国艳回忆。现在用籽粒直收机,光收割环节就能减损2%左右。今年,合作社累计托管种植玉米1.7万亩,80%是用籽粒直机进行的收割,进一步减少了霉变和损失。
近年来,突泉县坚持“县级主抓、乡级主责、村级主推、农户主体”的原则,全面推进科学储粮工作。通过整合各村屯铲车、传输机等设备及闲置用地,建设集中储粮场地,方便种植大户晾晒存储。今年,全县计划完成立体储粮36.78万吨,打造106个示范储粮点。
“今年,我们在2023年、2024年科学储粮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大推进力度。”突泉县发改委粮食和物资储备调控股股长董瑶表示,力争让全县90%以上的玉米实现科学存储,2025年预计节约粮食5700万斤以上。
从田间地头的颗粒归仓,到粮仓里的科学保管,突泉县通过科学储粮“神器”,让小农户也能守护“大粮仓”,让每一粒粮食都发挥最大价值。(作者:曾令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