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染草原时,他们携光而来;寒风猎猎中,他们植暖生根。七颗心拧成的绳,牵起了科尔沁草原的职教脉络;一双双传递温度的手,让课堂接了地气,让师徒结了情谊,让心灵有了归处——
七位大学教师:把优质职教资源“种”在草原上
初冬时节的兴安盟科右中旗,草原褪去深秋的喧嚣,覆上清冽薄霜。在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楼前,副校长敖敏手持新学期课程表,指腹反复摩挲着“数学”“人体解剖学”“政治”等课程旁的新增标注。这些标注均由七位来自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组团式”帮扶教育人才亲笔书写,记录着具体教学建议,墨迹尚新,帮扶暖意透过纸张传递开来。
今年9月,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号召,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七位教师:门广志、董胡宝、胡志敏、邢永新、斯日古楞、乌云敖日格乐、文蕾,告别熟悉的校园,带着教具、教案和满腔热忱,来到这片草原深处的职教园地。他们中,有深耕职业教育三十年的特级教师;有掌握前沿技能的“双师型”骨干;有擅长课程创新的青年才俊。“把优质职教资源‘种’在草原上,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临行前的誓师会上,帮扶团领队门广志的话,成了七人共同的初心誓言。

“引桥”更“搭台”:
课堂革命
激活草原职教一池春水
帮扶团队抵达的第一周,没有急着上讲台,而是带着笔记本走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在数控实训车间,他们看到学生对着老旧机床无从下手;在幼儿保育课堂,发现教师仍沿用“粉笔+课本”的传统模式;在走访学生家庭时,听到牧民家长无奈地感叹:“想让娃学门手艺,可学校教的跟外面用的不一样啊。”这些场景,让帮扶老师们的笔记本上多了一行沉重的字迹:“不是学生不愿学,是教学没把准需求的脉搏。”
帮扶团队牵头成立“教学教研小组”,用两周时间完成了90节随堂听课、5场师生座谈。门广志在帮扶工作会上提出:“从课堂改起,让每一节课都接上草原的地气,连上产业的底气。”

在学校汽修实训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讲授《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的门广志老师,他不仅是帮扶团队队长,更是汽修专业的“定海神针”。初到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的门广志,选择从最基础的“蹲点调研”开启帮扶工作。他没有急于推行任何改革方案,而是带着学校青年教师扎进实训一线,连续三天守在数控机床旁。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观察所得,页边还勾勒着设备改造的草图,用红笔标注着亟待解决的瓶颈。
面对实训设备有限的情况,门广志创新教学方法,带着学生们“解剖”废旧零部件。在他手中,一个报废的转向器成了最生动的教具,学生们通过亲手拆卸、测量、组装,在锈迹与油污间触摸机械原理的真谛。“职业教育的课堂不应该只在教室里。”门广志说,“在车间里摸摸扳手,闻闻机油,流流汗水,才能练就安身立命的真本领。”这番话,既是对学生的期许,也是他28年职教生涯的实践真知。如今,经过他改造的老旧机床重新焕发生机,这个冬天,车间里的机器轰鸣声,仿佛也带着新的节奏与力量。

来自兴安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的斯日古楞老师,用一颗贴近草原的真心,在思政课上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她抛弃照本宣科,用本地工匠坚守传统技艺的故事诠释“敬业”,用草原生态保护案例讲解“绿色发展”。为了将全部心力倾注于这场帮扶事业,这位蒙古族年轻母亲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坚定的抉择:将两个年幼正上幼儿园的孩子从乌兰浩特市接到科右中旗,在自己驻守的这片草原小镇临时安了家。工作的繁重常常延续到夜晚,她不得不将两个孩子带在身边。起初,她内心满是愧疚与担忧,生怕影响了工作,也怕委屈了孩子。正当她担心无法兼顾工作与孩子时,护理班的学生们见状,自然地接过了“哄娃重任”,她们用未来幼师和护士的耐心与温柔,陪着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专业的素养在细致的陪伴中悄然流露。办公室里,一边是斯日古楞老师与学生们探讨哲学与人生的轻声细语,另一边是孩子们在“学生妈妈”怀中发出的清脆笑声。这一幕,让斯日古楞的眼眶湿润了。她动情地说:“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我不仅看到了学生们技能实践的认真,更看到了学生们心底绽放的善良与责任感。我觉得这正是职业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是技能与品德的双重绽放,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黄昏时分,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研室依然亮着灯。乌云敖日格乐老师正俯身在课桌前,手指轻轻点着作业本上的一道三角函数题,对身旁略显紧张的女生柔声说:“别急,我们换个方法……”女孩蹙起的眉头渐渐舒展,眼神亮了起来。这样的课后辅导,已成为乌云敖日格乐老师支教生活中最寻常的景致。
2024年2月,乌云敖日格乐作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的一员,用一位老教师全部的热忱,成为学子们求学路上的“点灯人”。今年9月,帮扶期满的乌云敖日格乐决定继续留在学校任课。让乌云老师最终选择留下来的,是学生们纯净的眼神和对学习的渴望。当第一轮帮扶结束时,任教班级同学们的真诚挽留深深打动了她:“乌云老师,您能留下来陪我们走完高中三年吗?”这句朴素的请求,让她看到了自己付出的价值,也坚定了她继续坚守的决心。如今,乌云敖日格乐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自己执教的首届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迈入理想的高校。“我希望用我多年从教的经验和养育孩子的心得,陪伴他们度过人生中关键的三年,影响他们的认知和选择。”这份承诺,她用日复一日的陪伴来兑现。课堂上,她巧妙地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课后,她的办公室总是向学生敞开,耐心解答学生的每一个疑问。
“独行”变“众行”:
青蓝相继
筑起人才培养新高地
“教得好不如带得好,帮扶的终极目标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是帮扶团队达成的共识。初到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帮扶团队发现这里的教师队伍存在“三缺”:缺系统教研方法、缺技能提升渠道、缺课题研究经验。针对这些问题,团队量身定制了“造血式”教师培养方案,像培育草原上的幼苗一样,悉心浇灌本土教师的成长。
在学校护理实训室里,一股淡淡的消毒水气味中,邢永新老师正俯身于解剖模型前,她的手指轻柔地划过“神经”与“血管”的走向。这位来自兴安职业技术大学护理康养学院的专任教师,自今年9月踏上帮扶之旅起,便将《人体解剖学》的课堂变成了“传帮带”的一线阵地。“我来这里,既要帮同学们把职业技能学得更扎实,让手上的本领能对接实际需求,也想和校里的老师们深度交流,一起研究怎么让教学更贴近岗位实操。”邢老师这样阐述她的帮扶初心。

在邢永新看来,传帮带的第一步,是让抽象的解剖知识“活”起来。她将大学里成熟的“案例引导式教学”引入中职课堂,不再孤立地讲解骨骼肌肉,而是结合临床护理中的真实情境,带着本地教师一起设计教学案例,将复杂的解剖结构转化为护理操作中的关键知识点。“邢老师教会我们,解剖学不是孤立的图谱,而是未来护士手中的‘活地图’。”一位青年教师交流后感慨道。邢永新与护理教师结成对子,开展“共备一节课、共上一堂课、共评一环节”的教研活动。在解剖实验课上,她主动邀请本地教师同台示范,她讲解理论要点,另一位老师演示实操规范,这种“双师同堂”的模式,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为有效拓宽教师专业视野,构建长效成长机制,帮扶团队搭建了“线上+线下”双培训平台。线上对接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优质资源,系统引入高水平专题网课,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前沿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即时共享;线下层面,则深入推行“传帮带”导师制,通过师徒结对实现精准指导、经验传承;同时常态化开展教研课、示范课等多元课堂实践,并辅以深度的听课、评课与反思撰写环节,推动教师在实践、观摩与研讨中实现教学能力的螺旋上升。

图像处理的授课老师文蕾面对与大学完全不同的学情,她创新性地将项目化教学融入课堂,精心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掌握软件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蕾深知,“传帮带”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培养当地的教师队伍。她与两名教师“结对子”,组建起平面设计备赛团队,与结对教师一起研究赛题、制订训练计划,开创了“师生同训”新模式。“不仅要培养学生拿奖,更要培养能指导比赛的老师。”机房总有学习的学生,师生共同钻研的身影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如今,文蕾的平面设计备赛团队已经初具规模。学生们从最初对软件的陌生,到现在能够独立完成具有美感的作品;当地教师从对大赛的迷茫,到如今能够独立指导学生创作,这一切的变化,都凝聚着文蕾的心血。
为了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帮扶团队推动建立了“教研成果奖励机制”,将教研成果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同时,邀请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专家定期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在帮扶团队的带动下,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掀起了教研热潮。
“播种”亦“生根”:
研育双翼
守护草原学子前程征途
作为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心理健康教师,胡志敏此行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不仅要教授课程,更要辅助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心理中心建立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初到学校,她发现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亟待专业的关注与引导。面对这一情况,胡志敏老师与本校心理老师、班主任建立工作同盟,以“心灵驿站”为载体,为老师们搭建一个彼此赋能,互相陪伴的加油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敞开心扉、倾诉烦恼的港湾。

然而,胡志敏深知,硬件建设只是基础,系统性建设才是关键,家校协同才是抓手。她积极参与科右中旗“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着手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开展了系统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日常教学;定期举办主题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同时,她还重点培养了本校的几名青年教师,组建起一支“带不走”的心理辅导队伍,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孩子们的内心是敏感而丰富的,尤其是在成长的关键期,他们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引导。”胡志敏老师说,“我希望我带来的不只是一年的课程,而是一套能够长期运转的工作机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与胡志敏老师耕耘在“心灵田野”不同,董胡宝老师则致力于在草原学子的心中播撒“美”的种子。身为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工会副主席,他拥有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来到科右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后,他承担起了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的课堂,从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凭借自身在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深厚造诣,董胡宝将一幅幅精美的骨瓷彩绘作品、一个个生动的民间艺术故事带进课堂,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让枯燥的史论变得鲜活有趣。他引导学生们从草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蒙古族元素、色彩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创作热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董胡宝将他正在进行的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科研课题——骨瓷彩绘研究,直接融入了帮扶工作之中。他不仅向学生们展示课题的研究成果,更鼓励并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的拓展性应用研究中来。“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董胡宝表示,“我的课题研究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实践土壤。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并学会用现代的语言去传承和创新,这才是‘授人以渔’。”
帮扶的脚步或许有终点,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回响永不消散。当本土教师接过教研的火炬,当草原学子带着技能与自信远行,便知他们早已把“带不走的队伍”种进了这片土地,把希望的种子播进了每个年轻的心房。草原不语,却记得每束光的轨迹;岁月无言,却镌刻下每份爱的重量。这场奔赴,终将在时光里绽放成最美的花,在职教振兴的长卷上,晕开最温暖的底色。(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张欣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