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赖良生的工作室,里面摆放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交谈间,一块普通的泥巴在他的手中几经捏、揉、刻、雕,一峰栩栩如生的骆驼就跃然眼前了。
泥塑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耗时耗力,学习周期长、见效慢,想要在泥塑领域有所造诣需要手艺人的技艺沉淀。赖良生就是十几年如一日不断锤炼泥塑技艺,用巧手妙思和匠心传承,让泥塑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生机的非遗传承人。“非遗,代表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将这些宝贵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赖良生说。

从一块泥巴到精美的泥塑,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在创作泥塑作品过程中,赖良生不断琢磨、潜心钻研、认真改进,创作出《领头羊》《海东青》《骆驼》等200余件作品,还按客户要求订制作品,线上线下接单,在互联网平台收获了不少粉丝。
2023年,赖良生被评为乌兰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并入围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泥塑赛项总决赛,作品《驼意》被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永久收藏。今年1月,赖良生成立禹僧雕塑工作坊,希望能进一步推广泥塑技艺,将泥塑文化发扬光大。如今,赖良生也已成功带出2名优秀学生,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各类泥塑作品。

“传承泥塑文化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我为能参与到这个意义重大的传承过程中来感到十分荣幸。今后,我将和师傅一起,用心塑造,用心钻研,我也有责任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我们的民族、家乡增添光彩。”赖良生的学生付志慧信心满满地说。(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