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暧远人村,清水绕人家;农忙勤劳作,农闲有事做……”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美丽乡村气象万千。在打造乡风文明行动中,乌兰浩特市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制度、除旧俗、倡新风,“移”出了文明乡风,“易”出了基层治理新模式。
明确导向 点燃乡村新活力
今年6月,10对新人乘坐“520”号公交婚车前往天骄天骏生态旅游度假区,参加“缘在兴安 盟定今生”乌兰浩特市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很荣幸参加这次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婚礼简约庄重,期待今后有更多的新人和我们一起从简出发、向新而行。”新人赵宏烨、刘亭亭高兴地说。
作为内蒙古婚俗改革试点地区,乌兰浩特市着力培育文明简约的婚俗文化,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婚礼、红色革命主题婚礼、中式集体婚礼和“婚俗- 幸福+”婚俗改革宣传主题活动。同时,组织召开婚庆行业移风易俗座谈会,引导婚庆企业推广新能源婚车、公交婚车和文明接亲的婚庆项目,推动形成婚事新办、简办的社会共识。
乌兰浩特市在61个嘎查村建立“一约四会”制度、红白理事会章程,对婚事彩礼、礼金、宴席标准进行规范,有效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更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显著改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乌兰浩特市还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报备制度,督促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丧宴席和人情往来,为群众作表率。
文化助推 焕发文明新气象
“红白喜事勤俭办,铺张浪费不划算;环境卫生靠大家,门前四包要做到……”在葛根庙镇友谊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群众正在演唱曲调悠扬的好来宝。循声而去,“文化村长”白沣在指导村民排演小品《拿起四胡,扔掉陋习》。
蒙古族四胡音乐、好来宝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兰浩特市充分发挥蒙古族四胡音乐、好来宝群众基础广泛的优势,探索“非遗+”乡风文明建设新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婚丧礼俗、村规民约等主题纳入“非遗”作品创作,创作编排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友谊嘎查村规民约》等30余个好来宝原创作品。这些贴近生活、来源生活的“非遗”节目,展现了乡村增收致富和移风易俗的生活场景,村民群众在“创”“学”“演”的过程中让文明乡风沁润人心。
乌兰浩特市还开展了“文化村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行动,建立“文化村长”人才库。“文化村长”深入嘎查村开展“村歌嘹亮”“为人民而舞”“画画我们村的‘明星’”等群众性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发多姿多彩。
共建共治 扮靓美丽乡村
每天早晨7点半,代桂花准时来到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的主干道上打扫卫生。作为嘎查保洁员,这是她的日常工作。
乡村缺乏垃圾回收体系,垃圾谁来收、如何收,一度成为农村村屯人居环境整治的难题。2022年,乌兰浩特市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试点改革,通过聘请村民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和雇佣第三方服务的方式,规范城乡生活垃圾转运和终端处理工作。“垃圾清运车每天8点半开始挨家挨户回收垃圾,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环境保护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乌兰哈达镇合特嘎查村民白格日勒图说。
焚烧秸秆和牛羊粪是嘎查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乌兰浩特市通过引进企业和合作社等形式,以秸秆和牛羊粪便为原材料制作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实现环保与增收“双赢”。“我们合作社每年11月份开始收集秸秆,制作成有机肥,不仅田地得到了保护,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祥源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佟永江表示。
乌兰浩特市各嘎查村还与村民签订“门前四包”责任书,明确村民的保洁义务,广泛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同时,由“两委”成员包片,党员、村民代表包街巷,带头进行垃圾清扫,带动村民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实现了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
如今,生态水美义勒力特、红色马镇葛根庙、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游客络绎不绝,乌兰浩特市美丽乡村精彩呈现。(作者: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