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闯新路 进中游——2024兴安盟答卷】经济发展  我们有“数”度

  抓大项目建设、扩大投资规模,就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2024年,兴安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按照盟委“三稳五进”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三个攻坚行动”,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作用,在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全力以赴抓好争取资金、不折不扣完成好“五大任务”“六个工程”、推动能源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工人在兴安平川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高空作业

  争取资金79.13亿元

  2024年以来,兴安盟发改委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持续加大项目谋划申报、向上盯跑力度,已会同相关部门争取上级各类资金79.13亿元。从资金来源看,增发国债资金42.15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25.66亿元,中央、内蒙古自治区预算内及专项资金9.6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7亿元。

  开工能源项目31个

  2024年,全盟31个能源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4亿元,占全部重大项目完成投资的28.7%。华能额尔格图7万千瓦风电、蒙能突泉县9万千瓦风电、文得根3.6万千瓦水电等一批能源项目建成投运,全年新增装机85.53万千瓦,全盟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743.83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的72.1%。52户规上能源企业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4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6%,能源产业已发展成为全盟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支柱型产业。

内蒙古能源突泉县百万千瓦风储基地项目施工现场

  节粮减损约4.7亿斤

  深入推进科学储粮工作,争取内蒙古自治区预算内资金398万元、安排盟本级预算资金600万元推进科学储粮,资金量是2023年盟本级安排资金的2.5倍。2024年底前,兴安盟50%以上的嘎查村整村实现全域科学储粮,全盟80%的玉米实现科学储存,节粮减损约4.7亿斤,助农增收4.7亿元。

兴安盟推进科学储粮打造“无形良田”

  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白阿铁路乌兰浩特至阿尔山段开行动车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正在进行会签批复,目前国铁集团已完成,正在商请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审核后上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会签。科右前旗、科右中旗通用机场项目已取得初步设计批复。

  以工代赈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争取以工代赈中央资金0.59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务工1300人次,发放劳务报酬0.12亿元;争取易地搬迁中央资金1.53亿元,受益搬迁人口2591户6182人。总结推广以工代赈示范模式,经济林建设和风电光伏防沙治沙2个典型案例连续两年纳入国家发改委《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广。

  签订煤炭合同961.88万吨

  不断夯实煤炭保供工作基础,积极协调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煤炭富集盟市,帮助四家电煤企业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932.4万吨,签订农牧民“暖心煤”合同29.48万吨。

  保质保量打造“一流边防线”

  保质保量打造“一流边防线”,围绕“基础固边、产业兴边、保障稳边、团结戍边”四大工程,2024年计划实施的31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完工28个。

兴安平川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平川500千伏变电站

  统筹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

  梳理储备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38个,资金需求3.98亿元。目前已争取资金1.19亿元,重点支持乌钢双高棒技改和前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

  构建“1站+5场+20点”

  探索开展低空经济,聘请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起草《兴安盟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初稿,从低空经济道路探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场景等10个方面对兴安盟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研究,提出了构建“1站+5场+20点”的设施功能布局体系。并于2024年12月28日组织数十家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在北京市召开了兴安盟低空应用场景试点研讨会。

  完成好“五大任务”“六个工程”

  抓细“五大任务”,制定印发“五大任务”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工作细则》,能源基地18项年度重点任务已全部完成。推动政策落地工程,动态梳理政策落地工程重点事项和项目835个,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228个,取得初步进展事项489个。协同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90万千瓦风电光伏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50万千瓦光伏建成并网,40万千瓦风电升压站已带电运行。配合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建立“信用+N”地域特色守信践诺激励体系,创建34个信用应用场景,评选守信激励对象44家,制定11项联合激励措施,创新性签署“齐白兴”跨区域信用体系共建联盟合作协议。

签署“齐白兴”跨区域信用体系共建联盟合作协议

  (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雨格)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