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指尖经济” 为“她”增收

  “姐妹们,抓紧时间,这几个手编产品今天下午必须完成,明天就得发货了……”近日,在兴安盟突泉县零工市场,手编老师正带领十几名妇女加班加点赶制订单,突泉县居民高云雪就在其中。

  在没加入零工市场前,钩织只是高云雪的兴趣爱好,平时钩点挂坠送给家人做礼物,她从没想过钩织还能挣钱。

王翠华培训草编

  “学钩织很简单,而且不耽误干家务和带孩子,每个月能赚1000多元零花钱。”通过劳动赚零花钱带来的成就感,让高云雪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大家一起编绳编

  为拓宽妇女就业渠道,突泉县利用冬闲时节,通过家政公司积极对接外贸企业,签订来料加工协议和手工编织订单合同,并邀请专业老师为居家妇女讲授编织制作流程及制作标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掌握一技之长,为增收致富、稳定就业提供技能支持。

手编老师陈楠展示编织成品

  “手编产品外贸市场需求量大,且简单易学,学成后在家就可以接订单。目前,我们这里成手钩织绣娘有30多人,正在学习的有10多人。”突泉县康乃馨家政有限公司编织部负责人包丽艳介绍说。

赶制订单哆啦a梦编织产品

  近年来,突泉县充分发挥非遗、民俗资源富集优势,鼓励乡村手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带动农民开展手工艺研发,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走进突泉县社区绳艺手工坊,负责人陈楠正为大家传授各种编织手法。

  “离家近、时间灵活、方便照顾家庭,还能赚钱。”许晶晶说。作为全职宝妈,利用空闲时间增加收入,她很开心。

王翠华草编技艺非遗传承人

  突泉县社区绳艺手工坊成立于2023年5月,以带动居民增收共富为出发点。成立以来,社区绳艺手工坊累计培训800余人,直接发放手工费近百万元,让居家妇女“守住了家、抱住了娃、挣到了钱”。

成品展示

  “草编不仅是一项谋生手段,更是对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翠华从事草编制作已有40个年头了。受父亲的影响,她15岁就能使用简单手编工具制作笤帚、锅刷等日常用品。2009年,王翠华拜师草编工艺大师,草编技艺日益精湛。目前,跟着她学习草编技术的手艺人已有20余人。多年来,王翠华带动周边群众从事草编制作,让村民们增收有了门路,形成了可学习可复制的“非遗+庭院经济”模式。

成品莲花

  “我要把这一行好好干下去,并做好下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将我的草编手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热爱草编技艺的年轻人。”谈及接下来的规划,王翠华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突泉县通过免费组织培训,教授一门手艺;搭建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路;提供延伸服务,开展后续帮扶,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学到了一技之长,实现了稳定增收。(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伟男 通讯员 曾令刚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