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红城,文脉深厚。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以文化创新浸润百姓生活。近两年来,通过打造一系列独具匠心、成效显著的文化创新项目,在北疆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答卷”。
百城千屏展红城新颜
“我有亲人在乌兰浩特市,所以我对那里有亲切感。当看到乌兰浩特市的宣传片时,想到亲人在这么好的地方工作生活,我感到非常欣慰。”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居民高玉堂说。
2025蛇年春节前夕,乌兰浩特市形象宣传片、宣传海报登上了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各大媒体平台及显著位置的室内外屏幕,全方位展示乌兰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地的红色基因、发展变迁以及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4年初,乌兰浩特市创新推出“百城千屏·红城印象”北疆文化乌兰浩特主题宣传活动。与全国不同地区城市建立互通互融互鉴的传播联盟关系,携手合作城市开展传播推广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宣介北疆文化、传播地区形象、助推文旅产业发展为目标,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给予、相互创造、相互成就。
2024年,《“百城千屏·红城印象”让北疆文化出圈 红城文旅破圈》入选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我们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让草原红城乌兰浩特市走进全国100个市县区,宣传推介北疆文化,让城市与城市之间感受彼此特有的文化魅力。截至目前,乌兰浩特市已与山东、河北、西藏等24个省(区、市)的56个县(市、区)建立传播联盟关系,开展集中宣传活动28期。”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连群介绍道。
不但要真切看见北疆文化丰富内涵和多元色彩,还要能触摸到北疆文化的温度。2024年,乌兰浩特市统筹北疆文化标识和“兴安岭上兴安盟”域牌形象的社会面宣传推广,有机融入城市标志性建筑、公园广场、主要街路,还将其体现在产品包装上,让群众在日常出行中驻足可见、随处可学。同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制作带有北疆文化标识和兴安盟域牌形象的宣传册、文化衫、礼品盒、方便袋等文化周边产品,使北疆文化要素润物无声地走进百姓日常生活。
说起北疆文化,绕不过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这个文化新地标。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也是乌兰浩特市弘扬北疆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漫步在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内,展陈布置中充满浓浓的北疆文化元素,各类红色文化及非遗文化展示体验区吸引着游客驻足体验。
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各族群众足不出馆就能领略大美兴安,增强对北疆文化的认同感,享受一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盛宴”。自开放以来,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
文明实践树时代新风
“红白喜事勤俭办,铺张浪费不划算;环境卫生靠大家,门前四包要做到……”新年刚过,葛根庙镇友谊嘎查会议室就回荡着“益·身边人”理论宣讲员激情的宣讲声。
“老师们讲得可真好,就像是跟我们唠嗑儿似的,我们都能听得懂,给老师们点赞!”友谊嘎查村民袁媛听过宣讲后觉得收获良多。
2022年,乌兰浩特市“益·身边人”宣讲小分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基层理论宣讲示范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荣获全区“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等奖。
乌兰浩特市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受众广度,精心打造“益·身边人”理论宣讲品牌,通过歌舞、快板、小品、三句半、情景剧等形式,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进,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乌兰浩特市“益·身边人”宣讲小分队从全市镇(街道)、村嘎查(社区)及各行各业精心选拔了1000余名“身边宣讲员”,组建了“公交车”宣讲小分队、“红领巾”宣讲小分队、“环卫工人”宣讲小分队、“退役军人”宣讲小分队、“创城大妈”宣讲小分队等127支特色“益·身边人”宣讲队伍,形成专业齐全、特长明显、数量充足、人员稳定的宣讲员梯队,推动理论宣讲“宣”出特色、“讲”到深处。
截至目前,乌兰浩特市“益·身边人”宣讲小分队充分利用覆盖城乡的252所“学习讲堂”设置不同的主题宣讲内容,讲原文、悟原理,推动学深悟透,形成常态化宣讲机制,已累计开展宣讲9900场次,受众20万人次。
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是要扎根基层,“生长”在群众的心里,只有这样,才能让美好生活长长久久。
志愿者代表宣读《志愿服务倡议书》;文艺志愿者代表献唱《文艺志愿者之歌》;全场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兴安盟青少年宣讲团进行红色故事宣讲……3月2日,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 乌兰浩特市天骄街道福安社区联合辖区多家互联共建单位共同开展“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时代新风——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

“我们结合‘党派我来服务’志愿服务项目,联合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居民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天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王猛说。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民生福祉。2021年10月,乌兰浩特市打造“党派我来服务”志愿服务品牌,成立“党派我来服务”志愿服务队伍519支,志愿者4.2万余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100余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2815个。通过“建立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开展两项活动保持队伍活力、搭建‘六建’平台落实志愿服务”的“三二六”工作模式,以民生服务为重点,以促进和谐稳定为目标,以高质量志愿服务助推高效能社区治理,让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安居乐业。
2022年,“党派我来服务”志愿服务项目创新案例被评为全区“我帮你”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
鸿雁传书激活城乡阅读
2月27日,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走进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和平村草原书屋,一场以“书香润乡村 科技助春耕”为主题的阅读活动正在火热开展。村民们围坐在一起,通过阅读农业书籍、观看技术视频、交流种植经验,为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蓄能充电”。
村民刘文辉捧着《玉米病虫害防治》边读边记笔记,“去年在镇里的技术指导下,我采用赤眼蜂卡减少了玉米病虫害,今年趁着休息来这提前学防治方法,草原书屋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确实有用。”
针对部分农忙家庭无暇到书屋借阅的情况,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新民村启动了“送书上门助春耕”鸿雁传书服务。由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的“传书小分队”化身“田间快递员”,将种植户需要的书籍打包成“助农包裹”,送到农户家中。种植户徐文才收到志愿者送来的《马铃薯高产栽培》后连连称赞:“正愁今年怎么提高产量,书就送到家里了。”

推广乡村阅读,建设书香乡村,对于培育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为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书香社会,针对乡村阅读基础和阅读氛围与城市差距较大的实际,2024年以来,乌兰浩特市充分发挥草原书屋文化阵地作用,开展“鸿雁传书 送学上门”活动,按照“精准送书上门 让乡村流溢书香”的整体思路,精心组织送学志愿者队伍,将一本本书籍、一份份学习资料,如同“鸿雁”般精准地传递到有需要的人手中,盘活了草原书屋图书资源,提高图书流动率、利用率,同时,有效激发乡村阅读热情,打通了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
2025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文明办公布了《2024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优秀项目名单》,“鸿雁传书 送学上门”项目荣获大赛二等奖。
今年,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进一步扩大工作范围,将“鸿雁传书 送学上门”项目扩大到街道办事处,让城市里的图书阅览室飘出书香。
在胜利街草原书屋,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少儿类、生活类、科技类等书籍,不时有读者前来借阅。送学志愿者在做好图书借阅登记、分类整理等工作的同时,还根据群众“点单”第一时间送书上门,让群众在家中也能实现阅读自由。
“每月我们至少选取2到3户有阅读需求的家庭,从草原书屋现有藏书中挑选适合阅读的书籍,开展送书上门活动,将群众喜闻乐见、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书籍送到真正有阅读需求的群众手中,积极引导群众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胜利街送学志愿者韩笑笑说。
截至目前,乌市5个镇(园区)、各街道办事处已开展“鸿雁传书 送学上门”活动473次,累计图书借阅量超1500册。

此外,“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项目创新案例、“520幸福号”公交婚车定制服务倡导婚事简办、“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等等,都是乌兰浩特市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的成果。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深入挖掘和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推动北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城、爱上红城。”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子聪表示。(作者:梁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