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一路风景 一路收获 兴安盟研学旅游硕果喜人

  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聆听爱国故事,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和深厚底蕴;漫步乌兰毛都草原、看秋天层林尽染,领略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进稻田、大棚,学习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当前,研学旅游悄然成为新顶流,一幅交织而成的壮美画卷,在兴安大地徐徐展开。

学生体验消防队员生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兴安盟的研学旅游正是如此。无论对于研学游客,还是对于全盟研学发展,都是一路风景,一路收获。

  矩阵式的红色旧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兴安盟研学旅游硕果喜人。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202411月以来,兴安盟锚定冰雪+温泉特殊资源禀赋,打造了歌游内蒙古 童话阿尔山冬季旅游品牌,兴安盟文旅市场呈现出持续火爆态势。

  20241110日至2025330日,全盟接待国内游客1144.06万人次,同比增长23.63%;实现旅游收入94.37亿元,同比增长15.03%

  文旅市场火热的同时,研学旅游也凭借着富足资源乘势而上。

  雄美壮丽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让兴安盟到处都是生动的研学教材和鲜活的研学课堂。

学生在兴安盟科技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作为全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成立的地方,五一会址是见证1947年五一大会盛况的重要建筑。五一会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乌兰夫办公旧址和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共同构成了一馆三址,以一馆三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矩阵,已经成为兴安盟研学游的一大亮点。

  清明节前夕,记者看到来一馆三址祭奠英雄的青少年络绎不绝。他们手捧鲜花,走进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在春日的生机里触摸历史的温度。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阿尔山开展研学活动

  这是一座全程反映和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历史进程的纪念性展馆,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向游客讲述着红色兴安波澜壮阔的历史。清明节期间,每天都有超过1200名青少年来到一馆三址,接待游客数达到峰值。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馆长赵晓伟如数家珍地分享了研学团队数据。

  一馆三址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字号基地称号,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功能,让兴安盟研学游的名片更加闪亮。

来自北京的研学团队学生体验搏克

  兴安盟研学,热力持久。今年以来,全盟共接待研学团队66个团、7619人。

  出行的脚步、亮眼的数据、涌动的热度,标志着兴安盟蹚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旅游发展之路,展现了兴安盟研学旅游发展的盎然生机。

研学的学生学习蒙古族舞蹈

  近年来,兴安盟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研学旅游和素质教育的号召,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推动兴安盟文化旅游产业和教育事业深度融合。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始终坚持高位推动、蓄势聚能,兴安盟研学蹄疾步稳。

研学团队参观蒙古族刺绣

  新举措的实施,不仅指导成立了兴安盟研学旅游联盟,还制定了相关的兴安盟研学旅游标准,并推选出14家符合盟级标准的研学旅游商以及22个盟级研学旅游基(营)地。推出六大主题、16款研学旅游产品,在研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融入了兴安盟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等北疆文化内容,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体验活动,各旗县市研学旅游呈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良好局面。

研学团队坐火车赴阿尔山开展研学活动

  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坚持研学穿针、旅游引线。通过引导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盟涌现出一大批研学经典案例,更好满足研学群体多层次、立体化需求。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前不久召开的东三省及蒙东地区春季旅游资源对接会上,擘画了兴安盟研学发展新蓝图,让更多人看到兴安盟研学的美好未来。

  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将兴安盟研学情况推介给更多旅行社,做大做强兴安盟研学市场。兴安盟研学旅游联盟秘书长王美自信满满地说。

  研学推介的路上,兴安盟文旅人千方百计、抢抓热点,内外联动。与此同时,兴安盟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助力研学企业走出去、引客源、拓市场。2024年,在北京市丰台区发改委的支持下,斯玛特教育集团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与扎赉特旗携手盘活存量资产,开发研学基地,共同打造高品质研学合作项目。截至目前,斯玛特教育集团已在兴安盟举办5期研学活动,促进了京蒙两地教育文化交流和教育领域的协作发展。

  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市场管理科科长徐丹丹表示,兴安盟将打造更多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研学课程,推动兴安盟研学市场快速发展。兴安盟研学旅行产业将形势喜人、前景诱人。(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秀秀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