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兴安盟 > 要闻

【劳动者之歌】致敬星河璀璨  礼赞科创力量

  致敬星河璀璨  礼赞科创力量

  ——记兴安盟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编者按: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中,科技工作者如璀璨星辰,照亮发展前路。他们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在兴安盟广袤大地上深耕不辍,让科技与北疆振兴同频共振。

  田间地头,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农民的收成里,指导生产实践,助力农业增收;实验室内,科研团队钻研基因数据,破译良种“密码”,为种业振兴筑牢根基;产业车间里,创新先锋推动传统产业“蝶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虽已落幕,但他们扎根一线、矢志攻关的身影,早已成为兴安盟发展画卷中最动人的注脚之一。以科学之名致敬,向奋斗者喝彩——愿这束闪耀北疆的科技之光,继续引领创新热潮,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草原上的育种先锋

  ——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旱作农业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兴安盟综合试验站站长 黄利春

  在北疆广袤的黑土地上,一位农业科研工作者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谱写着科技兴农的动人篇章。黄利春,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旱作农业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兴安盟综合试验站站长,以“一粒种子改变一方土地”为信念,深耕大豆、玉米生物育种与绿色农业技术,成为北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典范。

黄利春调查大豆结实情况

  攥紧中国种子,是黄利春对粮食安全最坚定的承诺。他开展150余项配套试验,精准验证每一粒种子的优良性与稳定性。作为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核心力量,将45个生物育种玉米新品种、13个大豆新品种引入田间地头。由他创建的六级技术服务、四级联动管控等模式,如同精密齿轮般高效运转,推动先进的育种技术在兴安盟落地生根,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这份坚守为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赢得了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内蒙古自治区荣膺生物育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称号助力,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生态,黄利春探索出一条绿色兴农之路。2020年,他主导的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在内蒙古全面推广,并于次年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在玉米种植领域,他创新绿色防控技术,借助赤眼蜂生物防治、轮作及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武器”,成功减少农药使用量30.4吨,绿色防控覆盖率超84%。他推动的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让科右前旗跻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主导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助力科右前旗荣获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称号。此外,他积极引进推广近50个农业新品种落地,推广面积超500万亩,平均增产10%以上,还参与修订了作物栽培技术规程,推动了农业技术更新换代。

  十年间,黄利春的足迹遍布兴安盟6个旗县市。他主持参与30余项各级研发示范推广项目,登记2项科技成果,发表25篇论文(含SCI论文6篇),参编5部专业书籍,获4项专利授权,编写20余份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涉及中央资金8000余万元。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田间地头的泥泞小路,从种质资源库的珍贵样本到农民家中的温暖炕头,黄利春始终践行着“科研人员脚上沾的泥土越多,老百姓碗里装的粮食就越满”的誓言。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培育亩产500公斤超级大豆”的目标迈进,用科技之光点亮北疆乡村振兴之路,他也被大家称为“草原上的育种先锋”。(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律丙娟)

  风云“守望者” 科普“追梦人”

  ——记兴安盟气象局兴安盟气象综合保障中心主任 徐佳阳

  在兴安盟广袤大地上,有位将气象事业与科普工作深度融合的“追光者”——兴安盟气象局兴安盟气象综合保障中心主任徐佳阳。他以专业为笔、热忱为墨,在气象科普画卷上勾勒绚丽色彩,成为当地气象科学知识传播的先锋力量。自投身兴安盟气象系统,他始终坚守岗位,既是精密数据的“解读者”,更是科学知识的“播种者”。

徐佳阳担任科普讲解员

  对气象科普,徐佳阳满怀热忱。每年“3·23 世界气象日”和“5·12 防灾减灾日”,他都积极参与,多次担任科普讲解员。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民众讲解气象知识,揭示天气变化的奥秘,传授气象灾害防范方法。

  徐佳阳深知,气象科普需汇聚更多力量。为培养科普宣传人才,他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常担任科普讲解比赛评委,悉心指导参赛人员。在他的指导下,众多参赛人员取得优异成绩,为兴安盟气象科普事业注入了新活力。

  2023年9月18日至21日,“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暨内蒙古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草原行”活动走进兴安盟。徐佳阳承担起活动的保障、策划方案等重要工作。活动期间,他全程参与系列科普宣传活动,配合完成数篇报道。活动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兴安盟突泉县、科右前旗索伦镇和阿尔山市等地。在学校,他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志愿服务,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案例,向孩子们传授气象知识,培养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在农户家中,他开展秋收气象服务科普宣讲,让农民了解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为秋收做足准备;在设施农业种植大棚,他为种植户提供特色农业生产科普技术服务,助力农民利用气象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024年,徐佳阳在阿尔山市气象局临时主持工作。6月,阿尔山市气象局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北京东城区支教教师团。在“森林之眼”雷达站,徐佳阳指着实时回波图介绍:“去年春天,就是这些彩色斑点帮我们预判了蒙古国火险。”屏幕上,一条红色带状回波清晰呈现出境外火场动态。室外热浪滚滚,教师们更惊叹于工作人员的坚守,感慨“这么热的天,他们还要爬上雷达塔检修设备”。此次交流,为未来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提供了新视角。徐佳阳与教师们深入探讨如何将气象灾害的监测与地理教学结合,设计出既具挑战性又贴近实际的研学课程,以此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这一创新思路,为京蒙协作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宝贵借鉴,拓展了地理教学实践维度。

  在徐佳阳办公室窗台上,一盆太阳花迎着晚霞绽放,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的语录,电脑里正剪辑新一期的《草原气象小课堂》短视频。“接下来教大家看懂高温预警信号。”他抹去额头汗水,笑容如夏日阳光般明媚。在北疆大地,徐佳阳正以实际行动,在气象科普道路上坚定前行,追逐科普梦想,成为兴安盟大地上一位真正的风云“守望者”与科普“追梦人”。(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科技警花”用代码守护万家灯火

  ——记兴安盟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大数据管理大队大队长 宫金玲

  在兴安盟公安队伍中,有这样一位“科技警花”——她未曾经历追捕罪犯的惊险瞬间,也鲜少展现抓捕歹徒的雷霆之姿。十年,她的工作台前,唯有闪烁的指示灯与奔流的数据洪流,这是属于科技战警的“无声战场”。她就是兴安盟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大数据管理大队大队长宫金玲。她以代码为剑、以数据作盾,在兴安盟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的阵地上,诠释着新时代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

宫金玲进行设备日常检查

  2015年,怀揣对公安事业的赤诚,宫金玲正式入警。面对信息化岗位的专业壁垒,她开启了“充电”模式:办公桌上堆满专业书籍,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技术要点,遇到难题就虚心向同事请教,很快成为同事眼中“最钻研的姑娘”。这种迎难而上的劲头,让她从“科技新兵”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真正的考验始于2018年。兴安盟被列为2019年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重点支持城市,“雪亮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宫金玲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开展长达数月的实地踏勘,足迹遍布全盟各地。她逐项核查数据,完善可行性报告,最终助力项目成功立项。建设期间,她频繁深入施工一线,与建设单位共同攻克技术难题。2022年9月,“雪亮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为兴安盟编织起一张覆盖城乡的智慧安防网络。

  2024年初,宫金玲再立新功。在获悉盟科技局征集科技计划项目后,她迅速组建攻坚小组,白天处理日常工作,夜晚则潜心钻研申报指南。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兴安盟公安系统盟级科技计划项目“零的突破”,让“空白页”变成了“荣誉簿”。

  在“科技兴警”战略推进中,宫金玲更展现出非凡的担当。面对哺乳期的特殊状况,她白天统筹全盟申报工作,深夜伏案拟定实施方案。在她的推动下,“科技兴警212示范工程”和“科技兴警521人才计划”双双落地。在宫金玲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兴安盟公安机关现有全区科技兴警示范单位、科技兴警示范点各2个,1个科技创新团队与个人纳入全区“科技兴警521人才计划”重点关注名单。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宫金玲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的生动写照,更是她用责任与坚守为科技兴警事业交出的优异答卷。

  在宫金玲看来,科技不仅是守护平安的利刃,更应化作贴近群众的温暖微光。她将平日里神秘的警用“黑科技”变成触手可及的体验:把巡逻机器人、无人机等先进装备搬到社区广场,设置“零距离体验区”,让公安科技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十年深耕,成果斐然。宫金玲牵头组织6届兴安盟公安科技活动周,发放74600余份科普资料,提供4500余次咨询服务。而今,她正带领团队向人工智能与警务融合的新领域发起挑战,在代码与数据的交织中,继续书写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奋斗篇章。(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刁博禹)

  十年科普路 播撒科学火种

  ——记科右前旗科技馆馆长 孙伟华

  “同学们,大家看这个小球,为什么它会在这条轨道上不停旋转呢?”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二小学的校园里,一场生动的科普活动正在进行。衣着朴素的孙伟华手持实验道具,被学生们紧紧围住。作为科右前旗科技馆馆长,这位扎根基层科普一线十年的“科学播种者”,又一次用充满趣味的讲解,点燃了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

孙伟华在进行科普讲解

  十年前,她从教师岗位调任科技馆,面对全旗2万余名青少年的科学知识需求,迅速完成角色转变,化身科技辅导员、讲解员与志愿者,驾驶着科普大篷车,踏上了充满挑战的科普之路。在索伦牧场五连小学的操场上,孙伟华顾不上擦拭额头的汗水,将一件件科普展品从大篷车上小心翼翼地搬下。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兴奋地围拢过来。她拿起一个简单的光学仪器,一边耐心地演示光线的折射原理,一边讲解:“孩子们,看,当光通过这个镜片时,就像我们走路遇到了弯道,会改变方向,这就是折射。”十年来,这样的巡展场景重复了200余次,孙伟华的足迹遍布全旗30余所中小学,让8万余人次从中受益。

  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孙伟华实施“四维开放”科普模式:在普通开放日,按年龄分层设计活动,幼儿体验声光电磁趣味装置,中学生参与机器人编程,此类活动累计接待青少年5万人次;专项开放日,为特教学生定制触觉感知展项,每年服务残疾儿童200余人次,用震动传感装置帮助聋哑儿童“听见”声音;亲子开放日开展的50余次“大手拉小手”活动,让500多个家庭在VR星空观测、亲子科学实验中增进情感、收获知识。机关体验日每年组织30余场干部家庭活动,她巧妙地将廉政教育与力学原理结合,创新推出“廉洁天平”互动展项,让科学与廉政理念深入人心。

  在孙伟华的推动下,科右前旗科技馆年均开展主题活动100余场,成功获评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成为了兴安盟的科普教育枢纽和全盟科普场馆的示范样板。

  农区春耕秋收、牧区接羔保育与防火时节,孙伟华又活跃在田间、牧场。她组织科技志愿者和专家,为农牧民发放科普手册,推广“科普中国”APP。“老哥,你看这个APP,里面有很多科学养殖、种植的知识,对你们肯定有用。”她一边向牧民介绍,一边手把手教他们操作。

  十年如一日,孙伟华扎根基层,以脚步丈量校园、社区与乡村的土地。她将晦涩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科学的种子在不同群体心中生根发芽。她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日优秀科普志愿者”“兴安盟优秀科普工作者”“全区优秀科普信息员”等多项荣誉。

  回首十年科普路,孙伟华感慨地说:“让科学之光照亮每个需要它的角落,是我不变的初心。”她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守,在草原上播撒科学的种子,让科学理念与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展望未来,她目光坚定,将继续在科普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贡献更多力量。(兴安盟融媒体中心实习记者 张欣媛)

  二十年匠心酿就北疆“酱香传奇”

  ——记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技术研发负责人 张春红

  清晨6点,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发酵车间内,菌群发酵的香气已悄然弥漫。技术研发负责人张春红俯身查看卜留克(芜菁甘蓝)发酵罐,指尖轻敲罐壁检查状态:“菌群活力不错,这批低盐酸菜下周就能上市了。”她的办公室里,摆满瓶瓶罐罐——腌制的卜留克、自酿豆酱、改良味噌,每个容器都贴着详细的菌种编号与发酵参数记录。“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她拿起一罐琥珀色的有机酱油笑着说:“十年前咱们的酱油比不上日韩产品,现在咱们的酱油成了‘抢手货’!”

张春红正在查看数据

  针对传统豆酱杂菌污染难题,张春红带领团队连续3个月驻守车间,从数百份样本中筛选出3株高产蛋白酶菌株,创新开发复合发酵技术。经改良的豆酱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5%,稳定性达到国际标准,相关技术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三等奖,累计创收超5亿元。

  张春红创新推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兴安盟建成2.8万亩卜留克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300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1.2万元。其研发的低盐发酵酸菜技术,解决了传统腌制高污染难题,入选自治区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凭借技术突破,科沁万佳主导产品通过美国FDA、欧盟BRC等国际认证,产品出口52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5000万元。改良的有机味噌以“零添加、高活性”抢占日本市场,实现中国发酵技术对日韩的反向输出。与统一、东方甄选等企业合作开发的定制产品,近三年供应酱类达4.3万吨。其“零添加”有机酱油年销量突破1000万瓶,引领健康消费潮流,推动餐饮供应链升级。

  “发酵讲究精准控制,温度、湿度、菌群比例差之毫厘,风味谬以千里。”在卜留克研发实验室,张春红边调试恒温箱,边向记者介绍道。她主持的《酱渍卜留克工业化生产新工艺》等13项重大攻关项目,通过优化菌种选育、发酵参数控制及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将卜留克腌制周期缩短至40%,产品标准化率提升至98%,推动内蒙古特色农产品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化工业转型。其成果通过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

  28年间,张春红发表学术论文12篇,却更爱往车间跑。她坚持“实验室数据必须转化为生产效益”,带领科沁万佳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她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兴安盟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等荣誉,2023年央视《创新一线》报道其事迹时,镜头特写她工作服口袋里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农户的反馈。

  在北疆广袤的土地上,张春红用28年光阴书写了一部坚守与创新的“酱香传奇”。正如她在自治区科技表彰大会上所言:“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在于让每粒种子、每株菌种都在祖国北疆绽放光彩。”她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兴蒙战略,更展现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范。(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萨日娜)

编辑:李丹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